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大舞台
鹰城争“梅”曲正酣
百种优秀读物荐与青少年
《拉贝日记》日本禁映
加仑伯格首度回应
盛世梨园唱响春天
《南京!南京!》突出抵抗精神
图片新闻
追忆那一段残酷青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追忆那一段残酷青春
——苏童谈长篇力作《河岸》

■本报记者 李 颖 实习生 张 孜

昨日,著名作家苏童的长篇力作《河岸》在上海首发。本报记者电话连线苏童进行“近距离”交流。

三易其稿 倾心打造

《河岸》是苏童继《碧奴》之后,历时三年,倾心打造的一部长篇力作。与之前广受读者追捧的精致中短篇小说相比, 20余万字的《河岸》无疑将为苏童创作生涯写上更为浓重的一笔。该作是他迄今为止“篇幅最长、写作时间最长”的小说,苏童还表示:“故事似乎也是最严峻的。”

在谈到创作过程时,苏童坦言,写作过程并不顺利,这部作品的内容经过了多次摒弃和修改,与初稿相比,现在的完成稿可以说是面目全非。他说初稿是在莱比锡写的,在那里写了一半篇幅,感觉自己不喜欢,开始重写。在第二稿写了七八万字的时候,又觉得出现了问题,然后搁笔两三个月,苦苦思索。直到最后把原稿中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改为用主人公库东亮口吻的第一人称,才觉得满意了许多。苏童表示,此部作品是他至今创作生涯中最满意的一部。

据了解,《河岸》的英译本将在年内问世,其他语种的版权输出也正在接触之中。

直面“时代与政治”

从《妻妾成群》到《碧奴》,由先锋实验作家一路走来的苏童,他的创作惯于在虚构中描绘人性百态,借助想象的力量品读历史。他说:“我的所有小说几乎都是虚构,我崇拜虚构的力量。以我的文学观来说,虚构是一种最大的现实。”与以往的作品不同,《河岸》中,苏童首次直面“时代与政治”, 讲述“那个时代”里个体与政治的博弈,追忆那段被政治压抑的青春成长史。

《河岸》主要讲述了烈士后代库文轩和儿子库东亮在“文革”时代的荒诞命运,展现了生命的卑微与顽强,以及青春成长的烦恼与历史的荒诞不经。“隔离”、“批斗”,一幕幕至今忆来仍触目惊心的历史场景,“阶级异己分子”、“生活作风问题”,一个个打上了鲜明时代烙印的政治语汇,这一切构成了香椿街少年库东亮荒诞离奇的成长背景。

谈到《河岸》的创作,苏童说:“时代与小说的联系在我的写作中从来没有这样紧密过,时代赋予人物的沉重感也是前所未有的,我最大的叙述目标,就是用我的方式来表达‘那个时代’的人的故事和处境。”

苏童元素 圆梦之作

电话中,苏童表示他一直想写一部关于河流关于船的小说,他的祖辈世代生活在长江中的一个岛上,而他自己就是在河边长大的,现在也住在长江边。他认为河流就是他的乡土,至少是乡土的重要部分。但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明白该怎么去写,到底要写什么。

“到了2007年一次带女儿回老家,看到了一群船队,这时记忆之门就被打开,思绪慢慢清晰,明白要写什么了。”苏童说,“我一直觉得每一个作家都是在写童年,少年对人的影响很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一直在写与童年有关的东西,但我认为它的力量不够,不足以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但这次《河岸》完整地表达了这些。”

除了故事题材上的精挑细选,《河岸》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讲究,通过库东亮的视角讲述库文轩在历史情境中的际遇。少年的视角、成长的主题、残酷的青春、历史的浮沉,像河岸一样难以言清。这种写作手法本是苏童的看家绝活,现在又融入枫树林、香椿街、历史迷案等元素,综合了苏童小说的诸多优秀元素,堪称是他近年来的扛鼎之作。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20岁那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米》《我的帝王生涯》《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