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0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浮沉
北京诱惑
晚 归
《花小钱过优越生活》
风的物语(外二章)
走向金文的刘炜东
读书之乐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读书之乐

梅桑榆

谈到读书,常听人抱怨这抱怨那,或曰住房挤,或曰工作累,或曰家务忙,或曰时间紧……总之是抱怨条件差。其实这大多是托辞。不爱读书者,即使是居广厦,食珍馐,整天无所事事,他也会视书为仇;爱读书者,即使是处陋室,咽糟糠,终日为衣食谋,他也会不忘展卷。

自古以来,在艰苦的环境下仍能孜孜不倦、博览群书的例子举不胜举。南齐人江泌,少时家贫,靠砍削鞋中的木底为生。买不起灯油,他便在月光下读书,月亮西斜,他便爬到屋顶上去读,因瞌睡而从屋顶上掉下来,他再爬上去接着读。江泌“映月读书”的故事被载入《南齐书·江泌传》,而与映月读书一道被人们传颂至今的,还有那“映雪读书”、“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等贫而好学的故事。西汉人路温舒,家境贫寒,自幼牧羊。他性喜读书,但苦于无钱去买。后来他在牧羊时发现了一种蒲草,其叶既长且宽,可以在上面写字。他便在放羊时剪一些蒲草带回家中,晚上把借来的书抄在蒲草上,然后再把这些蒲草连缀成一册册“草书”。他靠读这些“草书”,学习了历史、历法、天文等知识,最终成为著名学者。

而今,穷得连灯也点不起的人恐怕已经绝迹,没谁再为读书而映月、映雪,或凿壁偷光。而穷得连书都买不起的人似乎也为数不多,没谁再像路温舒那样只有靠读“草书”学得知识。实在买不起书,还可以向别人或到图书馆去借。但有些人仍以“环境差”或是“没时间”来作为不读书的理由。为此,我再举二例:东汉大思想家、文学理论家王充,幼年丧父,家境贫苦,他在京城洛阳的太学中学习期间,穷得无钱买书,只有到书坊站在书架前翻阅各种书籍。几年中,他几乎读遍了洛阳城里所有书坊的书。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他自幼好学,七八岁时,白天放牛,夜间到佛寺里的长明灯下读书,常常通宵达旦。我们家中人口再多,住房再挤,恐怕也要比在书店里读书少一些嘈杂,多几分舒适吧?我们不论在多么破陋的居室里读书,恐怕也要比置身那空空荡荡的佛殿、与那在幽暗的灯光下更显得狰狞的金刚罗汉相伴多几分温暖,少一些恐怖吧?

说到时间,三国时期的董季直在他的学生叫喊“我们渴望读书,但苦于没有时间”时,他告诉他们读书“当以三余”。所谓“三余”,乃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三国志·王肃传》)董先生所说的“岁之余”和“时之余”,也许不是人人可以享有,但大多数人可以享有“日之余”。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载:“司马文正公以圆木为警枕,少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司马光是非常珍惜“日之余”的。正因为他惜时勤学,手不释卷,才能“公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西汉风。”(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才能成为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修成继《汉书》之后的史家绝作《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

总之,好读书者自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陆游有诗云:“呼童不应自升火,待饭未来还读书”;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钱思公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词……这些在饭前、睡前、以至入厕都在读书的人,恐怕是舍不得歌舞至夤夜,搓麻尽通宵的。反之,一个不好读书的人也总能找到不读书的理由,《广笑府》中有《怕读书》一诗云:“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夏去秋来冬天到,收拾书箱度残年。”《曾国藩家书》中有言:“苟能发奋自主,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亦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信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