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6版:大地震周年纪念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一年 废墟中崛起美丽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这一年 废墟中崛起美丽家园
震前住37平方米的旧房,震后住上70多平方米的新房
废墟上崛起新江油市。
绵竹年画承载着灾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旺镇如今已是新房一片。

5月12日,本该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2008年的这一天,新中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使它作为全中国人心中一个痛苦的记忆被载入史册。

一年过去了,川西高原的山川河谷复归平静,城镇乡村重现勃勃生机,撕心裂肺的灾难场面渐渐淡出灾区内外人们的视线。但是,一年的时光没有冲淡人们对遇难同胞的思念。可以告慰遇难亲人的是,幸存的人们一直在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

耄耋老人新居生活

91岁老人李吴氏做梦也不会想到,在经历大地震幸存之后,她这辈子还能住上漂亮的安置新房。5月9日,记者来到了老人的新家。

在离成都铁路局都江堰车站不远处有两栋白色的崭新楼房分外醒目,李吴氏新家就在这里。老人在家中见到我们,话还没出口,就开始激动地抹眼泪。她说:“我受了一辈子苦,地震前住的是37平方米的旧房,没想到遇上这场大地震后,会住上70多平方米的新房,这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关心!”

2008年5月12日下午,都江堰站站区瞬间变成一片废墟,老人在地震中幸存下来。今年4月18日,都江堰灾后新建的80户铁路安居住宅楼竣工,老人第一个领到了钥匙住进了新房。

村庄改名叫“感恩”

刘忠福:地震中连一个碗都没抢出来,如今住上了二层楼

坐在新家的二楼上,刘忠福能看到对面山顶上的那个家——一年前的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的曾经的家。刘忠福真实地感到了一年来的变化:“像做梦一样,地震中连一个碗都没有抢出来,如今住上了二层楼,真是感谢政府啊。”

日前,刘忠福带着记者楼上楼下参观他的新居,虽然还没有完工,但是刘忠福和老伴已经感觉像住上了宫殿。

“房子是政府和社会帮着盖的,家具是政府买的,粮食是政府送的,政府还把儿子送出去打工了。”刘忠福扳着指头一个劲地说政府的好处。

刘忠福是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蒿坪村的村民,现在这个村子叫做感恩村,甘肃灾区唯一名叫“感恩”的村庄。

一年不到住进新房

家园尽毁的王全当初想都不敢想,现在它是幸福的事实

5月9日清晨,都江堰市茶坪村村民王全惬意地坐在自家新建的两层高新房里吃起了早餐。

不到一年时间就住进新房子——在大地震之初,这是身处极重灾区、家园尽毁的王全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它是幸福的事实。

“原来的房子是家里辛辛苦苦积攒多年才盖起来的,一下子全没了。”王全说,“当时,我们一家人做了最坏的打算,准备在板房里熬上三五年,再建新房。”

现在,他们所拥有的新家结实、漂亮,设施齐全,而且设计先进、抗震能力强。王全的房子是一幢宽敞明亮的两层小楼,5间卧室,每个卧室都配有卫生间,厨房也预留了天然气接入口。

北川第一羌寨

今日别样美丽

北川第一羌寨——猫儿石村吉娜羌寨,由69座羌族碉楼组成,是北川震后第一个永久性居住房。去年12月26日起,猫儿石村受灾的69户人家陆续搬进了新建的羌寨。如今这里已成为集居住和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是传承北川羌族文化的重要再现地,北川民俗旅游的起点站。

5月9日上午,成都军区驻滇某集团军灾区回访团来到“北川第一羌寨”——猫儿石村吉娜羌寨。

听说官兵们要来,当地群众早早齐聚在村口。村民们穿着鲜艳的民族盛装,跳起羌族舞蹈,热情欢迎亲人解放军的到来。

顺着村里宽敞的水泥路向上走,官兵们看到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羌式小楼。淡雅素洁的淡灰色外墙,白石兀立的屋顶,别致精巧的吊脚楼,让人耳目一新。

猫儿石村村主任王孝虎说,作为北川第一个永久性居住房,村民们给她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吉娜羌寨,“吉娜”是羌族文化中美丽女神的名字。

“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我给你们炖腊肉吃。”村民冯德惠热情地说。冯德惠的小楼占地150平方米,4间房子,上下两层,整个建筑面积接近300平方米。

王孝虎告诉官兵,羌寨中建设了专门的市场和游客接待中心。与寨子仅一河之隔的公路就是今后进入北川地震遗址、唐家山堰塞湖最便捷的通道。羌寨距成都有90分钟车程,以后肯定能吸引大批周末休闲旅游群体。

援建资金超700亿

为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2008年6月18日正式颁布。根据这一方案,山东、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河北、辽宁、河南、福建、山西、湖南、吉林、安徽、江西、湖北、重庆、黑龙江、天津等19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严重受灾的县(市),其中四川省有18个受援县(市)。 记者从审计署了解到,19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甘肃、陕西的资金将超过700亿元。

根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汇总的数据,截至今年4月9日,18个支援省市已确定支援四川18个重灾县(市)项目2375个,确定援建项目总投资额517.41亿元。其中,已到位援建资金186.05亿元,已开工援建项目1175个,已建成援建项目198个。

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李利强 唐强 摄

建“家”人演绎爱的传奇

——记对口支援的建设者

走在危险的路上,过着艰苦的生活,承担繁重的任务。援建者们用行动抒写着对灾区人民的情意 通往北川县关内12个乡镇的“路”是挂在山腰上的,一侧的山体像利剑一样直插下来,另一侧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山上还不时滚落下巨石和泥石流拦在路上。

这样如走“鬼门关”的路,山东省的援建队伍几乎天天都要走。

道路的艰险能克服,水土不服却让所有这些北方汉子吃尽了苦头。北川多雨多雾,援建者的被子常常是湿漉漉的。潮湿多雨,很多队员身上长满了湿疹。由于水土不服和高强度工作,山东援建人员普遍转氨酶高、血压高,普遍患上了风湿病,还有一些援建人员出现了便秘、肚胀、脱发等症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目前山东援建北川农村永久性住房已开工1.5万多户,北川新县城建设前期准备工作也已全部就绪,近期就要开工。

有一种坚韧超越了生命,有一种大爱超越了亲情,有一种奉献超越了本职。援建者们超越了自己

记者在4月底走进绵竹市清平乡山区那天,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山谷。这个曾经的“孤岛”乡镇在大地震后与世隔绝上百天。现在虽然碎石路通了,但老公路延伸向堰塞湖底的痕迹、大片垮塌破碎的山体、掩埋了20多户“农家乐”的泥石流,仍让人心有余悸。

在去年8月施工便道还没修通的时候,53岁的江苏省江阴市交通局局长、江阴市援建清平现场指挥部指挥沈文华向这山沟沟闯了三次。

因为必须冒着危险在山区里到处跑,许多援建者在灾区的危险从来不和家人说。沈文华和大家的工作服上都绣着自己的名字,为的是万一被滑坡、泥石流掩埋遇难,能够识别……

肩负神圣使命,挥洒炽烈情感,铸造重建成就。援建者在灾区人的心中,演绎着爱的传奇

在地震极重灾区什邡市,有一条新修的交通干线,这条路原名为广青路,最近被当地改名为“北京大道”。大地震后,记者曾护送被埋129小时获救的卞刚芬,沿广青路前往什邡市区的医院,在这坑坑洼洼的路上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今天,再走这段路,只需要20分钟。

这条路是北京援建什邡的第一个重点工程,从去年7月至今,一期工程早已在施工人员披星戴月的劳作中完工,二期工程则正向茫茫大山中延伸……

在北京援建者中,王成明,是什邡援建项目部生产部经理,去年8月2日离开北京时,他儿子正躺在病床上,刚动完手术。9月20日,本来是儿子做第二次手术的时间,他没有离开什邡。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王成明未回过一趟家。

学校开建逾3000所

记者11日从教育部获悉,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灾区学校重建工作总体进展良好。截至5月4日,三省累计开工学校3082所,竣工569所。

据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教育厅上报数据,截至2009年5月4日,三省学校重建开工率为65.6%,竣工率为12.1%。其中,四川省累计开工学校2247所,累计竣工学校277所;开工率为68.5%,竣工率为8.4%。甘肃省累计开工学校283所,累计竣工学校39所;开工率为33.4%,竣工率为4.6%。陕西省累计开工学校552所,累计竣工学校253所;开工率为96.2%,竣工率为44.1%。

投资完成3600多亿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8日说,截至2009年4月底,四川、甘肃、陕西省灾后恢复重建已完成投资3600多亿元,约占规划总投资1/3。

到目前为止,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99.5%;倒毁住房重建开工95.7%、完工76.6%。城镇住房维修加固已完成48.9%;倒毁住房重建开工40.1%,完工8.9%。

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已全面修复并恢复使用功能,灾区受损干线公路93%已开工建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