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上访当良民是对公民的亵渎
是谁放大了底层民众的社会性愤怒
家庭主妇感受与消费价格指数的距离
以公民责任应对
甲型H1N1流感
当心你的“历史”被“抛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是谁放大了底层民众的社会性愤怒

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与一女服务员发生争执,该服务员用修脚刀将对方两人刺伤,其中一人被刺伤喉部,经抢救无效死亡。据野三关镇一位退休干部称,双方争执可能是因事发前邓贵大向邓某提出特殊服务要求,遭拒后,邓贵大从怀中拿出一沓钱抽打邓某的头部,由此引发了命案。目前,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警方证实。(《长江商报》5月12日)

在这一尚未获得确证的说法面前,网友群情激奋的程度令人有些目瞪口呆——数以万计的留言,几乎集中于对被刺死官员“活该”的情绪喷发,女服务员成为弱势群体无奈自卫反抗的标符。一边倒的情感倾向如此汹涌,似乎让整个事件在尚未完全水落石出时就已然定性。

这种情绪化体现并不鲜见。在这两天的“杭州富家子弟开车撞死大学生”、“清洁工‘捡’300万金饰或被起诉”等事件中,网上言论迅疾出现了旗帜分明的舆论阵营。如果将网络视为民意指向出口一个日益重要的参照指标,在剔除掉某些过度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后,上述现象显然共同凝聚为一个命题——为什么如此多的网民“仇官”、“仇富”、“挺清洁工”?

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不同于知识技能的直接教育,人的道德品质、人格养成、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更多地依靠环境的感染熏陶。长期生活在宽容平等的社会氛围里,耳濡目染,就将养成相对平和乐观、理性分析等亲善品质。相反,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紧张、各阶层接触日渐减少乃至淡漠的社会气氛中,人们形成的可能将是缺乏信任、本位冲动等情绪产物。

“杭州富家子弟开车撞死大学生”的民愤激昂,在类似事件之前已经多次发生,从所谓的“三环十三郎”等富家子弟飙车、到更广泛的国内富豪过度炫耀一掷千金、对底层民众权利蔑视乃至压榨、以及财富原始积累阶段“原罪”等形象危机,同时联想当下基尼系数拉大引发的贫富两极分化的情形,使得民众对富豪阶层的所作所为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反应,而富豪及子弟的不加节制又在加深民众的思维定式。

在“清洁工‘捡’300万金饰”事件中,清洁工属于社会底层的身份,与“捡”到价值300万的黄金首饰的偶发性构成了事件的“奇特”,再加上之前各类报道中清洁工的自我辩护,让不少读者根据信息反馈判断其无意为之的可能性大于蓄意犯罪。从人类心理学来讲,人们会不自觉地将某个事件与似乎关联的其他事件进行纵向比较——官员轻易挪用贪污数千万巨款从轻发落、许霆因为银行取款机的设计缺陷获得意外之财而获刑过重,这些前车之“鉴”都让人容易将“无辜”之类的认知附加在清洁工的弱势符号上。

“官员被女服务员刺死”中一退休干部未经证实的说法,又制造了民众女服务员刺死官员的“果”,来自于官员无礼在先并采取用钱抽打其头部的野蛮之“因”,官员与服务员两个相差悬殊的身份符号被再次抽象化,成为权力践踏权利、人性保卫自尊的意义阐述。女服务员刺向官员的那把修脚刀,无疑也刺中了民众情绪挤压的软肋,为弱者主持正义的道义感召、女服务员可能就是下一个“我”的心理暗示,掩盖了等待真相后再加以分析的理性克制。

这三起事件背后看似失却客观公正的“民意暴力”,实则是在现实生活中,民众更多扮演沉默的大多数,只能在口水板砖中寻找心理慰藉。毕竟,直接决定社会基本框架和运行规则的,并不是道德层面的公序良俗和文化心理,而是公共司法制度和公权运作方式。这两者直接塑造社会模式,并对民众心理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民众总是从某些公共事件中得出结论——司法对于官民同一性质与程度的行为偏向于选择性执法、富豪总能肆无忌惮地在社会各个层面挤占民众权利空间、权力沦落为少数人玩弄公众权益的橡皮图章。那么,民愤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愤怒而极易演化成一种“社会性愤怒”。其实,我们都知道,在上述事件中所呈现出来的民愤并不仅仅是针对与此,更多的愤怒情绪恐怕还是从类似的其他事件中移植而来,只不过这次集中爆发了。 毕 舸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