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上访当良民是对公民的亵渎
是谁放大了底层民众的社会性愤怒
家庭主妇感受与消费价格指数的距离
以公民责任应对
甲型H1N1流感
当心你的“历史”被“抛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当心你的“历史”被“抛弃”
档案为何沦为“鸡肋” 人事档案无用了吗 档案管理制度呼唤改革
职场上的“弃档族”层出不穷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英茂

4月中旬,从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传出消息,该中心为代理的3000多份“死档”找到了主人,但仍然有1.7万余份人事档案被当事人“抛弃”。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理的9万余份人事档案中,也有近3万份“弃档”。

“弃档”并非个别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的“弃档族”达60万之多。

昔日曾经带有几分神秘色彩、记录和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人事档案,如今为何遭受冷落?庞大的“弃档族”产生的原因何在?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郑州“弃档族”高达4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记载个人历史、资历、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材料,装在牛皮纸袋里的档案,是用人单位考察、了解个人的重要依据,事关一个人的就业和升职。

过去,档案属于重要文件,当事人轻易见不到自己的档案。据省人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部人士介绍,档案具有多种功能:既是个人经历的记录,也表明一个人的行政隶属关系,还是办理相关人事手续的依据,选拔人才、转正定级、申报职称、出国、开具相关证明等等,都可能要查阅档案。

人事档案从中学开始记录,将伴随人的一生。当事人在学校期间的档案内容有学籍卡、考试成绩单、高考相关情况、大学学习与实习鉴定表等,参加工作后档案中会装入学历证书复印件、体检表、履历表、调函、年度考核表、职称评定表等材料。档案袋中,还有党团关系、政审、出国记录、奖惩记录等一系列材料。即使一个人退休后,其档案也不会销毁,而是继续保存在所在单位或人事服务机构。

如今,时过境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事档案——那个曾经和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的“牛皮纸袋”,已经风光不再。

记者从人才市场获悉,现在,有相当数量的人事档案已陷入无人理睬的尴尬境地。目前,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托管着10万余份人事档案,其中有2万多份档案尘封多年、长期无人认领,有的档案已经“沉睡”了十几年。

那些长年无人问津的档案,被档案管理部门形象地称之为“死档”, “死档”的主人,则称为“弃档族”。

数量庞大的“死档”,已成为人事代理部门深感头痛的事。

由于“死档”与日俱增,为了保障档案管理工作正常运转,从3月13日开始,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对长期无人认领的托管“死档”逐批进行清理。为了寻找这些“死档”的主人,该中心在郑州人事人才网、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天生我才网首批公示了托管超过10年,却无法与所有人取得联系的100份人事档案所有人名单。

然而,30天公示期内,这100份档案仅有11人前来认领,剩余的89份档案未能与其主人取得联系,随后被封存。

就这样,经多方努力,市人才中心托管的3000多份“死档”被他们的主人认领,重新激活。然而,仍然有1.7万多份档案被当事人弃之不管。

而在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记者了解到,在该中心代理的9万余份档案中,竟然有近3万份长期无人认领,成为“弃档”。

这就意味着,在省会郑州,“弃档族”达4万人之多。

档案为何沦为“鸡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人才流动日趋频繁,昔日和人们“如影随形”的人事档案,似乎沦为了“鸡肋”。

近年来,“弃档”现象愈演愈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者、异地求职者、在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者、出国留学及移民海外的人士最容易对自己的档案不管不问,成为“弃档一族”。

“弃档族”遗弃档案为哪般?谈到原因,郑州一家广告公司的娄经理分析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有了用人自主权,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合同聘用制,而档案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已非选聘人才的依据,用人单位注重的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谁还会看重档案?眼下,人才与档案之间已经不存在依附关系。

按规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单位没有人事档案管理权,不能接管档案。娄经理说,既然国家没有强制要求,考虑到人事档案的管理成本,民营企业也懒得理会聘用人员的档案,很多企业都不查看求职者的档案,而是以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业绩来决定他们的待遇。为了便于管理,有的企业会为员工建一份内部档案,记录他们的工作能力、业绩及各方面的表现。

随着档案的“依据”作用日渐淡化,档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视。谢雯雯从郑州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已有2年,单位没有要过她的档案,她也成了“弃档族”:“档案里记录的都是过去,踏入社会,要凭能力吃饭,找工作、发工资、升职都用不上档案,我感觉档案已经没啥用处了!”

现在,很多大学生对人事档案持无所谓的态度,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弃档族”的主力,一些毕业多年的大学生甚至不知自己的档案身在何处。

去年,在政府部门协调下,郑州市25家企业拿出2000个岗位提供给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双向选择,有200名大学生进入郑州少林汽车有限公司,不满两个月就走了180多人,缘由是嫌企业地处郊县荥阳,位置偏僻,业余时间无法休闲娱乐。

像这样的“跳槽”现象很普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工作一直不稳定,嫌移交档案手续麻烦,他们就将档案一弃了之。有人甚至认为,档案如果被就业单位接管,有朝一日会影响自己“跳槽”。

在市人才交流中心,记者碰到了来郑州找工作的河南大学毕业生小路,他毕业后干过营销,跑过广告,换过多个单位。几年下来,因为单位一直在变换,小路就不再去理档案了,他告诉记者:“既然找工作用不上档案,档案成了‘累赘’,我干脆就不去管它了!”

据了解,高校毕业生离校后,在两年择业期内,其档案由学校人事部门免费管理。超出择业期,如果没有找到就业单位,大学毕业生就需要签订人事代理合同,委托人事代理部门管理个人档案。

档案须在一定温度、湿度下保存,否则容易毁坏,由于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人才交流中心代管档案实行有偿服务,以前每年收取10~20元保管费。去年年底,省政府在进行“三项清理”时,将档案管理费降为每月5元。存档人不按期缴费,其档案就会被视为“弃档”处理。

费用虽然不多,但刚毕业的大学生囊中羞涩,一些人把档案放在人才交流中心,缴纳一年的费用后,就不再理会,导致“弃档族”不断增加。采访中,一些“弃档族”向记者坦言:反正平时也用不上档案,没必要每年都去缴费,等用着的时候再说,把档案“弃”在人才交流中心也不会有人毁掉。还有人认为,档案放在哪里都很麻烦,如果托管档案,相关手续繁琐,每年还要缴费,不如自己拿着档案方便、划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多元化就业使“弃档族”越来越多。一些企业经过改制后,失业、待业、跳槽等情况增多,很多员工另谋生路后,其档案被移交到人事代理部门,自己不愿意交托管费用,便“丢弃”了档案。

“我以前在安阳一家企业上班,效益很一般,我到郑州一家待遇高的单位应聘,但厂里扣着我的档案不放,为了寻找更大的发展舞台,最终我只好放弃了档案。”说到人事档案,在郑州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安女士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认识的好多人都丢下档案不管了,这样对我们个人也没什么影响,反而能自由流动不受约束。”

人事档案无用了吗

记者发现,许多人认为现在的用人机制很灵活,连户口都不重要了,更何况是档案?在“弃档族”眼里,档案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人事档案是否真的成了“身外之物”,可以随便丢弃?

“虽然档案不像过去那样对人才有‘决定性’作用了,但并不意味着它成了‘鸡肋’!”省人才交流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申报职称、转正定级、政审、出国、干部任免等,都可能需要档案,“弃档”会给求职者带来诸多麻烦和损失,因此,“弃档”并非明智之举。

如今,档案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据介绍,档案的作用目前体现在享受相关的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的从业者来说,因为工资、职务是由单位自行确定的,是否转正定级对其影响不大。但以后如果变动工作,报考公务员,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没有办理相应的档案手续,就会影响个人的切身利益,因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人事档案是很重视的。非国有单位的职工,只有通过人才交流机构才能申报职称,大学毕业生在见习一年期满后,应及时办理转正定级、计算工龄等手续,即便是自主创业,在办理社会保险等事项时也会用到档案。“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还是自主创业者,都要‘善待’自己的档案,到有关部门办理档案手续,这绝不是在为我们人事代理部门做广告!”这位负责人真诚地呼吁。

4年前从郑州财经学院毕业的小刘,毕业后进入一家娱乐场所当会计。前不久,小刘的老家信阳招考公务员,小刘很想抓住这次机遇,但考录公务员必须查看人事档案进行政审,小刘以前找工作时,没有一家单位要过档案,他也成了“弃档族”。已经过了考录公务员的报名截止日期,小刘的档案依然不知下落,他不得不放弃了这次机会。“要用到档案时,才知道它的重要性!”小刘懊悔地说。

像小刘这样,因为档案下落不明,错过了机遇的人比比皆是。

前不久,郑州某医院的几位护士急匆匆地来到省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档案代管手续。查看了护士小李的相关档案后,工作人员惋惜地告诉她:“你虽然参加工作有3年了,但现在的身份还是‘学生’。”

原来,小李从学校毕业后,与某医院签订合同做了一名护士,由于医院不接管档案,她就成了“弃档族”。去年,该医院实行聘用制,只有把档案存在人才交流中心,才能转正定级和参加社保等。这时,小李才想起了档案,可是她找到工作后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档案手续,现在的身份还是学生,3年的工龄就这么弄没了。

根据《人事档案管理条例》等规定,严禁个人保管人事档案,只有将档案交给各级人事行政部门和人才流动管理机构接管的人员,才能享受保留原有身份、连续计算工龄、档案工资调升等待遇。在领取失业金、发放退休金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等都是重要依据。那些丢弃档案或自揣档案造成记录断档的人士,就会蒙受损失。

由此可见,档案关乎切身利益,“弃档族”应亡羊补牢,及时找到自己的档案,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档案管理制度呼唤改革

“弃档族”的出现,折射出现有的档案管理制度的不足。

记者了解到,虽然人才交流机构提供档案接管、转出、鉴别、整理、查询、出具证明等服务,但很多流程需要当事人自己去办理,相关手续十分复杂。档案能够提供的出国、政审、职称评定等相关人事服务,也有弱化的趋势。相对简单的功能和服务,使很多求职者感觉档案的价值不大,就加入了“弃档族”行列。

很多求职者呼吁,几十年一贯制的档案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档案的功能应与时俱进,可以精简社保卡、户口簿上已登记的事项,增加个人信用、特长、终身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记录,实行“人档分离”,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据了解,在某些发达国家,实行的是电子档案,每个人出生后就拥有一个相伴终身的号码,用这个号码编制电子档案,此人无论在哪里工作,输入终身号码就能通过网络调阅其档案。

从2008年秋季起,我市中小学开始建立学生电子档案。电子档案记载着学生的学籍流向,避免了学生因转学丢失档案,学生“小升初”就近分配时,电子档案会起到重要作用。利用电子档案,可以客观地评价教育质量,为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依据。

推行了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网络化管理和调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档案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