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浮沉
北京诱惑
真情 真知 真实
什么是“黑色幽默”
《老公,你跑不掉了》
解放前郑州的西药业
享 受 散 步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真情 真知 真实

二月河

在人生的长河里,一个成功之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度,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常常交织着登攀人一路的艰辛,凝聚着探索者无尽的汗水。张国臣同志的新著《嵩山的流泉》丛书《箴言卷》,是作者数十年来对嵩山少林文化现象进行潜心研究、倾力思考的又一心血之作。全书观点精辟,意境高远,文笔清新灵动,字里行间透射着作者思想的火花和深厚的知识积淀,蕴涵着作者对嵩山少林文化的真挚之情、真知之见、真实之感。读罢,启人心智、拓人思路、催人奋进!

一是真挚之情。真情源于挚爱。挚爱是一种境界、一种气质、一种心灵的升华。作为嵩山之子,国臣同志曾在嵩山南麓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其间记下了数千条在少林地区所见、所学、所听、所悟的箴言。这些箴言,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苦难中磨砺、风雨中笔耕的足迹,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执著的嵩山情结的一个浓缩。读者可以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高远的人生追求和对生命、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与挚爱。比如,书中对母爱的赞美,“母爱之崇高如大山,深沉如大海,纯洁如白云,无私如天地。那根为游子缝补过衣衫的慈母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母亲的脸是镜子的先驱,她的心是水做的,生气的时候是冰,暖一暖仍然是水……”字里行间,流淌着真情,令人感佩。是啊,人世间的美好都是用母爱铸就的。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飒飒英姿永远是我生命中的一个亮点。我千辛万苦创作《康熙大帝》,其耐苦坚忍的品格完全来自母亲地地道道的家教。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惟有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用爱拥抱生命,生命才会有内涵;用情点燃生命,生命才焕发出活力。从此意义上讲,嵩山少林箴言中关于人生、幸福、事业、家庭、爱情、友情的睿智诠释,正是国臣同志挚爱生命、执著奋进、升华人生的真实心声!

二是真知之见。真知源于实践。再伟大的智慧如果不能应用在行动上,也将是毫无意义的材料。嵩山少林箴言不是空洞的、虚妄的说教,而是生动、具体的实践结晶。读嵩山少林箴言,给人的最大的感受是,道理真知、深邃,既有激情的飞扬,又有思想的浪花。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感悟,从政治、经济、法律、管理、治学等多个不同的维度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了有深度地发掘、提炼,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箴言体系。例如,“政治就是权力的体现”;“法律是人民权利的喉舌,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正义被耽搁等于正义被剥夺……”等等,就揭示了权力与权利、法律与正义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和差别,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并不是稳而不动,静而不变,而是动态的稳定”;“管理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混乱的事情规范化,管理意味着制度选择,制度的力量就是培育人、激励人、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制度平台,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等等,就昭示了管理、和谐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知识是头上的花环,财产是颈上的锁链,智慧是穿不破的衣裳,知识是取不尽的宝藏”;“时间永远是最短缺的资源,它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等等,就阐释了珍惜时间与学习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书中如此这些真知灼见,给读者以启迪和力量,无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三是真实之感。真实源于修炼。能追无尽境,始为不凡人。一个人能放弃什么,关键要看他想获得什么,能放弃常人不能放弃的东西,一定能获得常人不能获得的东西。国臣同志多年来始终没有忘记奋斗,始终保持着一种浩然的正气、蓬勃的朝气和昂扬的锐气,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开拓、探索。出身贫苦而不自卑,创业艰难而不安逸,事业辉煌而不奢华。书中处处可以见到作者对生活、理想、名利、品德、苦难独到的解读。例如,他在书中阐述的“人生三境界”给人以警示和启迪:一是“逆境”,此时不能自暴自弃,应愈挫愈奋,坚信“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二是“平境”,此时不能颓废消沉,应刻苦学习,加强修养,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三是“顺境”,此时不能忘乎所以,应戒骄戒躁,要多为人民办好事、干实事,要“夹着尾巴做人”。是啊,人们往往羡慕的是成功时刻的鲜花和掌声,但有谁知道背后的艰辛和苦难?我认为,成功就是才气加运气再加力气。有人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回答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坎坷之身须怀壮志之情,穷困之境应无颓唐之意。国臣同志多年来痴心不改,在嵩山文化苑里,苦耕不辍,继《少林文化学》、《神奥嵩山》之后,又用心血凝成了《嵩山的流泉》丛书八卷。我可以说,在嵩山文化研究领域完成了如此鸿篇系列,这本身就是作者真实人生、奋进人生的一个大写!(此文为张国臣《嵩山的流泉·箴言卷》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