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泰丰
一
在举国迎接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大庆的历史时刻,我们大家有机会相聚于中原盛地,参加“中国郑州金麻雀小小说节”,新老朋友握手相庆,共同感悟中原文脉之悠久,领悟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俱进的时代气息。
这是小小说在小说界展示其成就的盛大节日!
这是中国小说界的盛大节日!
这是中国文学界的盛大节日!
我为这盛大节日祝贺。
我祝愿这盛大节日在我国文学大发展大繁荣中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
我祝小小说在文学百花园中绽放出更为鲜艳的光彩!
我还要对为绽放这光彩而艰苦创新泼洒汗水的小小说作家孙方友们致以衷心的谢意!对为繁荣小小说创作而艰辛创办刊物,开创园地的杨晓敏们致以崇高的敬礼!
二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固然指的是“疏表章奏”,但我以为,文学也堪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紧紧伴随着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脚步,高歌着、吟唱着、呼唤着……高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吟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呼唤崇高的信念和民族美德。我们的文学主体,作为精神文化的力量,始终是“经国之大业”的“不朽盛事”。今天的小小说节如此盛大,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
在我们欢度小小说节的时候,似乎不能不回答一个历史性课题,如何以时代的战略审美境界,观照文学这个“经国之大业”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小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似乎在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它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而扶摇的,是在我们伟大祖国走进信息化时代而阔步的……在我们回望小小说走过的艰难而又光辉的发展路程时,会感悟到文学作为观念形态,写作是对崇高精神的探觅过程,是对人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审美观照,是对人们的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呼唤。从没有什么所谓“边缘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我们的文学又将如何以新的战略审美境界,观照科学发展观的哲理光环,走进科学发展历史时期的精神世界,寻觅信息时代民族精神的新高度,探寻科学发展阶段民族内心世界的新深度,开创文学发展的新境界,占领文化软实力的新高地,让文学这个“经国之大业”走进更加壮丽的历史新时代,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新形态。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小小说节,直面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是文学事业在当今发展实践中必然要走进的新视野。让我们神行于宇宙,思接于千载,开创科学发展时期文学发展的新局面,攀登文化软实力的制高点。
三
小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行将进入“而立”之年,它已经有了自己的林子,有了自己的小舟,有了自己的旗号,有了自己的云天,有了自己的土壤……正在走进它的成熟期。从而引为社会的广为关注,获得文艺理论界、批评界的热情扶植、赞赏、保护、论证。时至今日,理论界对小小说议论的重点,似乎主要集中于它在文学样式中如何定位的问题上,尽管对于它的定位界度认识不尽形同,但对于小小说的样式是一致肯定的、赞赏的。
小小说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繁荣于九十年代,跨入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走入了趋于成熟的时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气质,是现代生活快节奏、现代传媒多样化社会环境下必然的文学现象,它具有信息时代的现代性,审美观照的大中型,审美价值的普及性。
任何一种学术类别的界定,都要依其学术的内在运动结构属性而论定。文学样式自然也要依其文体结构的内部属性而界定。小小说的样式尽管古今中外早已有见,但形成一种独具审美气质和气度的内在文体结构,尚属当今。因此,我们似乎可以确定小小说是小说文体中一枝独秀的新生文体,与传统小说文体似可相行相合,让传统小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加了新“成员”,即长篇、中篇、短篇,小短篇,四类小说文体。
小小说排入小说文体,是就它的内部结构而论定的:
其一,是它的文体要素(人物、情节、故事)是小说,不是故事,不是散文(杂文、随笔),不是报告文学,它既有叙事性,又有想象空间、创作空间,文字虽短,却全面体现小说的基本要素。
其二,是它独特的审美样式,构成小于短篇的小短篇的小说体,切入更直接、更精练,少悬念,重尾音,把更广阔的想象空间留给读者,收尾后常有不见文字却又是更绚丽的梦,更多哲理的光环。一位走进洗浴室魔窟的姑娘、逃出来,却再也找不到她与鹅净身的大自然赋予的小溪。这位姑娘遭遇的小说结尾,既有诗与哲理的回味空间,又十分启人思索。
其三,是它精炼吝啬的语言魅力,彰显优美、动情、形象、含蕴、深沉、诗意叙事语言……对于文字的算计,几近吝啬,“山村之晨要数公鸡最早醒,其次是女人、男人、老人、孩子”入笔可见生机勃勃的小村人家人畜动态的气息;“夏天的晨是雾的王国,白茫茫,围簇树间,驰骋水上……”随笔又见夏季风光流动着的诗的景象,时间地点人物,几十个字了然。收尾是“‘小不点’那肩上斜背着的红布小书包一颠一簸地在阳光下跳动,火一般炫目”,这火“寄托着山村里男人和女人的全部希望”。这“希望”是什么?是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含蓄中隐喻着答案。
四
小小说这个创新文体,阔步于改革开放中国文学发展的光辉大道,艰辛地探索着,勇敢地创造着,艰难的寻觅着,热情地攀登着……一步一步的走进时代的精神境界,探觅文学审美价值,硕果累累,繁盛喜人。当我们走进这个梦幻般的节日的时候,隐隐可见中原大地为小小说的繁荣发展,所淌下的汗水正在《小小说档案》里喷发着、流动着,这里出版了小小说读物十数种,千百万字;这里举办了二十八次年度性小小说笔会、研讨会、联谊会,并且行走于全国,辐射于各地;这里举办了三届“小小说金麻雀奖”,一大批著名作家和中、青年作家获得殊荣,这里还铭刻着中原大地为小小说这株萌芽出土、发展、壮大、成熟的功绩,从省委领导、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文化部门到郑州市委、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市文联、市文化部门所给予的深切关怀和精心扶植,我在这里不能不特别提到《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对小小说的发展,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辛劳汗水,默默奉献,小小说每一步发展,都有他的心血,小小说刊物从创办到不断丰满,都记载着他的辛劳。小小说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学的发展与创造,是艰难的,是严肃的,因为它是民族的精神力量,它是民族的信念与勇敢,因此,它需要精神劳动者面对民族命运,洞察时代的气息,探觅民族内心的世界,吟唱民族精神的崇高,默默的创造,勇敢的面对,来不得半点浮躁。
五
多年来众多小小说作者和文艺理论界的专家朋友们,为小小说寻求在文学界的定位付出了巨大心血,并见诸多部论著和论文,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见解,我完全赞同这种科学严谨的探求精神,我在此再次提议,既然大多数人认可小小说应定位为小短篇小说,就应该在全国的鲁迅文学奖项中为它选址入位,让小小说不但有地方性奖项,还要给它以入选全国性最高奖项的位置。
小小说既然定位为文学作品,全国文学刊物亦应给它一席之地。
小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发展中的新样式,新事物,我愿为它呐喊,为它助威!
(作者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宣部原副部长,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