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风 上一版3
老郑州的服务业
古代的挽歌
古代的“政绩秀”
浮沉 30
明朝那些事儿 4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古代的“政绩秀”

马承钧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之类,是老百姓最厌恶的,也是党中央最反感的。“形象工程”和“政绩秀”是典型的沽名钓誉和“假大空”,甚至还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其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自古有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便是其中一例。

滕子京,号宗谅,北宋淳化元年(990年)生于河南洛阳。大中祥符八年(1015)与范仲淹同举进士,结为好友。52岁时滕子京在甘肃泾州任知州,因挥霍公款被投诉,有人举报滕“数万贯下落不明”,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记载,滕子京知泾州“用公使钱无度,为台谏所言,朝廷遣使者鞫之”。所谓“公使钱”,即公款招待费。其公款消费数目很大,《宋史》说有16万贯之多。16万贯是何概念?宋时1钱=100文,1000文为一贯;当时从八品县令的月薪为15贯,最高长官宰相月薪300贯,这16万贯巨款自然惊动了朝廷,派监察御史着人追查,但得知风声的滕竟抢先一步“悉焚公使钱”,将全部账目烧掉,令使者难以定案。加之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在中央为其斡旋“力救之”,终使滕化险为夷,降官一级谪贬巴陵(岳阳)任职。

远离中原的岳阳虽江山锦绣,但民生潦倒很不景气,滕子京到任不久便故伎重演,欲借岳阳楼做文章。岳阳楼位于岳阳洞庭湖畔,为三国时期鲁肃的“阅军楼”,唐朝以前主要用于军事,因此地风光如画,后逐渐成为文人雅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子京企图以重修该楼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既可使自己扬名于天下,又能借此“形象工程”假公济私大捞一笔。

当然,滕子京变得聪明了。这次他不动公款,也不向百姓摊派,而是让那些无法讨回欠款的债主,将陈年债据交给他,再由官方去追讨,讨得到的就算赞助重修岳阳楼了。债主们想反正烂账讨不回来,不如拱手“奉献”,还能在父母官滕大人面前讨个口碑。而欠债人谁不怕官府,自然都乖乖还钱。滕子京凭这一手收得盆满钵满,他亲自造预算、亲自监工修建。重修岳阳楼很快大功告成,滕子京不啻玩了一把“政治秀”,自家腰包也鼓起来了,可谓心想事成!

这还不够,滕子京深谙“文化的力量”,他不仅下令“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更看重名人效应和舆论作用,深知“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于是请画家绘制一幅反映岳阳楼新貌的《洞庭晚秋图》,派人送至河南邓县,请老朋友——大作家范仲淹“作文以记之”。远在河南邓县为官、压根未去过岳阳的范仲淹不明就里,偏听偏信,以为仅一年光景滕便将岳阳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并重修岳阳楼,大为振奋,遂在邓州花洲书院挥笔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成传诵千古的懿行箴言,但为滕子京及其“形象工程”评功摆好的初衷也呼之欲出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