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送别杨兰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郑州开战
“飞侠” “魔兽”谁主沉浮?
我省俩小将入选国家二队
“大眼”李承鹏
周六做客晚报
高洪波:新国足还需要时间
逝者如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逝者如风
——追忆《朝阳沟》之父杨兰春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杨兰春离世,其亲朋好友、晚生后辈都在以各种方式追忆着这位令人敬仰的艺术家。尽管追忆描述者不同,但他们对杨兰春的回忆和感受都有着共同之处。

1. 2004年8月29日,杨兰春回到阔别多年的朝阳沟,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欢迎。

2. 2005年6月14日,杨兰春最后一次导戏,给第三代拴保、银环的扮演者盛红林、杨红霞说戏。

3. 《朝阳沟》1964年元旦在北京演出,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4. 2007年4月,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到医院看望“老杨哥”。

关键词一 苛刻

在生活中,杨老对他人的照顾无微不至。而在专业领域,他是令人生畏的铁面编导。“作为编导,他给演员制定过很多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儿子杨光回忆说,只要演员进入剧场,夏天女演员不准穿裙子,男演员不能穿短裤,手里不能拿扇子,“那是为了排练场的严肃,为了让演员完全进入角色。”

杨老对演员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苛刻。为了深入生活、搞好艺术创作,他拼命工作,动人的故事数不胜数:因为创作正在紧要关头,他爱人生孩子时是托同事送到产房的;1981年,女儿结婚,他因埋头写导演计划,竟然忘了参加女儿的婚礼……这些都是杨老心中难以释怀的“疤”。可一搞起创作,他又忘记了一切。即使在我国传统习俗“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上,杨老也要求丧事从简,骨灰一半洒在登封——他曾经创作《朝阳沟》的地方,一半洒在河北家乡。

关键词二 谦逊

无论取得多少成绩,杨老在荣誉面前永远像个小学生一样虔诚而又谦逊。杨光说,父亲对名利看得很淡,对“著名”、“某某家”等称号很是反感。一次,因为拜访他的客人对他的溢美之词,居然惹得老人非常生气,乃至当场动怒,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杨兰春的作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正因为杨兰春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他的创作全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对此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下乡不记笔记,不带录音机,特别重视和群众交朋友谈心。相比之下,现在有不少作家靠网络、传媒上信息的搜集去写作,少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作品出来后显得非常苍白。”

杨光告诉记者,父亲曾说感情是用钱买不来的,打动心弦的东西不用笔记也忘不了,“身体好的时候,他经常会跟街头的各色人物聊天,甚至跟着卖耗子药的学顺口溜。”

关键词三 友谊

2006年12月5日,我省著名作曲家、豫剧《朝阳沟》曲作者王基笑因肺心病突然加重抢救无效溘然辞世,王基笑临终前留下遗言:“丧事从简,骨灰撒入丹东鸭绿江,报上登一小消息告知好友,不要告诉杨兰春。”直到杨兰春去世,他仍不知好朋友王基笑已经先他而去了——两个男人用50多年的友情,谱写了一段令人感伤而又温暖的人间真情。

杨光告诉记者,父亲杨兰春曾说过,他在创作时很自然地就能想到王基笑会用什么样的曲子来谱,而每次王基笑拿出来的曲子总能和父亲刹那间闪过的创作灵感不谋而合——这种默契使杨兰春对离开河南多年的王基笑念念不忘,两人也成为终身好友。

记者了解到,王基笑1988年就感染了肺病,杨兰春在家只要看到报纸上有治疗肺病的小广告,就剪剪贴贴,然后一封一封地寄过去,希望对老友的病情有所帮助。“印象中父亲还从来没对家人这样关心过,包括我这个唯一的儿子。”杨光说,孩子们也都劝他说这些小广告都没用,而老人家总是回答“万一有用呢,万一有用呢”。杨兰春还写好了100多段的唱词,一直念叨着:“等王基笑的病好了,就能给谱曲了。”

杨光曾提醒大家,不要对父亲杨兰春提起王基笑已经去世的消息,就是想让父亲一直抱着老友重逢的美好幻想——6月2日晚,两位老人终于可以在长久的别离后,再度相聚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