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送别杨兰春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别离 情依依
一棵石缝中的大树
卓然一世杨兰春生死不离朝阳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卓然一世杨兰春生死不离朝阳沟
1
2
3
4

卓然一世杨兰春

生死不离朝阳沟

1.杨兰春生前与“银环”的原型赵银环合影。

2.《朝阳沟》手稿。

3.各界人士含泪送别。

4.朝阳沟村民为杨兰春先生送行,杨老的儿子杨光向他们表示感谢。

图片由本报摄影部提供

别了,杨老先生

本报讯(记者 左丽慧)“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走,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昨日上午,杨兰春遗体告别仪式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有关部门领导、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社会各界群众近千人在豫剧《朝阳沟》的唱腔中,用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爱戴的艺术家杨兰春,他们的“杨老师”、“杨导演”、“老杨哥”……

昨日一早,前来参加杨兰春遗体告别仪式的各界人士就陆续赶到殡仪馆,人们胸前带着素洁的小白花,默默等候着见杨老最后一面。殡仪馆大厅前,“朝阳沟人永远怀念杨老先生”的挽幛分外醒目。

早上8点,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仪式由省文联主席马国强主持,省文联副主席王洪应宣读中国戏剧家协会发来的唁电,唁电对杨兰春在中国现代戏创作中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杨兰春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戏曲营养,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编创了《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充满时代精神的不朽名作,感染了几代戏剧观众,对戏剧艺术、尤其是现代戏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兰春的逝世,是我国戏剧事业的重大损失。”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介绍杨兰春生平,在总结杨兰春艺术成就时提出:“杨兰春同志是20世纪我国戏曲艺术界最有影响的艺术家之一,他为中国戏曲现代戏树立了一座丰碑,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奠基人。”

杨兰春老人戴着他生前很喜欢的那顶红帽子安卧在鲜花丛中,神态安详,如同睡熟一样,令人觉得还是那么亲切。一面巨大的党旗,覆盖着老人的遗体——这是对杨老最高的敬意。灵堂两侧,悬挂着“人也留天也留难割难舍朝阳沟 生倔强死倔强难描难绘杨兰春”的巨幅挽联,不但写照出杨兰春一生,也表达了人们的无限哀思。省政协主席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领导,文艺界知名人士郭兰英、马金凤、张海、何南丁、王善朴、杨华瑞、高洁等,以及相关部门、单位,杨老生前友好及普通戏迷敬送的花圈、花篮,摆满了大厅四周。

按照杨老遗愿,遗体火化后,将把骨灰一半洒在他创作《朝阳沟》的地方——登封朝阳沟村,一半洒在家乡——河北武安朝阳沟村。“我口问心心问口,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人也留来地也留……”《朝阳沟》里耳熟能详的唱腔,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杨兰春老人,将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这个世界。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