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亚洲 文/图
今年只有21岁的残疾姑娘赵兰,奋力打拼5年,办起了一个雕刻吸塑公司,不但自己当起了老板,勤劳致富,还为残疾学员提供就业机会。为此,她被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评为“创业之星”。
走出低谷 找到自信
2005年,赵兰初中毕业,经人介绍,从荥阳市广武镇农村来到郑州市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想学个一技之长,能够养活自己。
中心领导对赵兰十分同情,当即免费安排她在计算机平面设计班学习。
但由于她左手先天残疾,2岁时,本来残疾的手又不慎趴在开水锅里被烫伤,造成左手指短小无力,加上她从未接触过电脑,文化程度低,学习起来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赵兰思想压力很大,整天闷闷不乐。老师看出了她的心思,便耐心地开导她,给她讲张海迪等自强不息的故事。她看到别的残疾朋友,有的拄着双拐,有的全靠轮椅代步,都十分乐观开朗,而自己的残疾程度和他们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
赵兰终于走出了人生低谷,很快适应了学习生活,且找到了自信。她发扬“笨鸟先飞”的精神,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别人去玩了,她却捧着电脑书籍硬“啃”,从电脑的基本知识学起;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老师;平时还主动和学员们交流学习心得……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赵兰如期毕业。
干馍咸菜 吃了一年
为了掌握一整套计算机平面设计真本领,以便将来能够自己创业,她毕业后又不计报酬在一家公司干活,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从电脑办公、设计、操作到后期制作,她样样都学,每天回到宿舍就把学到的知识一点一点地记在笔记本上,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反复琢磨总结,把自己所学的电脑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在别人公司学习的日子十分艰苦。为省钱,赵兰从老家带来咸菜,放在瓶子里,吃早饭时,拿出来夹在干馍里,就着白开水咽下去,连街上1元钱一份的炒绿豆芽也舍不得买。就这样,她早上干馍就着咸菜整整吃了15个月。
办起公司 创业自立
有志者事竟成。学到了真本事的赵兰, 2008年4月,从父母和亲戚朋友处东拼西凑了4万多元,购买了数控雕刻机、电脑和所需设备工具,在中原广告市场租房,办起了“郑州嘉诚雕刻吸塑公司”。
凡事开头难。刚办起公司时,一天只能接一两个活,有时连一个也没有,可每月要交房租等各种费用,她急得暗自流泪。
市场上有位同行叫张刚甫,夫妇俩看赵兰是个残疾姑娘,就处处关照她,主动帮她找活干;有时赵兰接的活难度大,时间紧,夫妇俩就派出师傅前来帮忙,抓紧时间制作,保证客户满意;缺少资金,就想方设法帮助赵兰解决。
有一次,有个客户要做防滑模具,加工时需要一种专用刀具,赵兰不知道在哪里买。张刚甫就带着她在郑州转了一天,终于买到了这种型号的刀具,如期把客户要的模具加工了出来。日子一长,赵兰公司的业务也渐渐多了起来。
赵兰艰难创业,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用一年多时间,还清了债务,还有盈利。现在她除了能制作立体、平面、玛瑙等发光字和水晶字、芙蓉字外,还能承接大型雕刻吸塑、霓虹灯、喷绘、写真等业务。
说到未来,赵兰的眼光里充满着自信:“如今创业难,残疾人创业更难,我要靠诚信和质量赢得市场,30岁之前立足,争取业务越做越大,勤劳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