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公车接送领导是制度还是潜规则
富人勿蹈“钱多人傻”覆辙
公车私用何时休
释永信当名誉教授刺痛了谁
宝马入选官车为何触痛公众神经?
高考改革:迷失在选拔人才与体现公平之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公车接送领导是制度还是潜规则

公车过多占用公共道路资源,给道路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上周,中国青年报对全国1万5千多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3.4%的人确认自己周围有公车私用现象。调查还显示,80%的公众赞成取消上下班过程中的公车接送领导制度,其中46.2%的人表示非常赞成。(据《中国青年报》)

因为交通拥堵的严重,世人才将聚焦的眼球投向了那些一早一晚活跃在城市街头上的接送领导的公车,因之再次“引申”出了一个老掉牙的陈旧话题:公车私用。而这才就有了“八成公众赞成取消公车接送领导制度”的舆论呼吁,并旋即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公共社会的强烈共鸣。

然而,请恕我直言——公车接送领导上下班是潜规则而非“制度”,如何“取消”?回过头来想想看,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公车制度中哪里有“公车接送领导上下班”这样一条制度条款?这不过是一种群体生态中被默认、被习惯遵从的潜规则罢了。不过,虽是没有明文规范,但执行起来却会得到不折不扣地落实——用一个网友调侃的话说,一个驾驶公车的司机私自使用公车未必会受到“惩罚”,但如果其耽误了接送领导那就是大大的“罪过”。

公车接送领导——潜规则比制度好“使”,潜规则变成了理所当然的无形制度,说到底还是权力的辐射力使然。这不是“领导懒惰不懒惰”的问题,就像某些官员习惯于在他人代撑的雨伞下行走一般,有没有人代撑雨伞或者有没有公车接送上下班,是一种权势和地位的象征。

在我看来,公车接送领导的潜规则大行其道并被“解读”成了制度行为,反衬出不健康的小团体生态。在这样的情境中,权力个体的“私事”就往往会上升为“公务”——大到家庭难题,小到端茶倒水,都披着公事的外衣,都散发着权力的光芒,有人代劳是必然的。久而久之,权力习以为常,而“服务”于权力的群体也就趋之若鹜了。而这,未必就一定就意味着“权力霸道”,也未必就一定是有意识向权力献媚。只不过,在公私不分的生态下,权力意识悄然发生了异化而不自觉罢了。

公私不分的权力注定会享受公共资源全方位的贴心服务。要想让公车接送领导的潜规则淡出社会视野,除了道德上的呼吁督促之外,必须要尽快完善权力监督和制衡制度体系,确保权力的“公”属性,而彻底消弭在私人层面的一切权力渗透。只要权力行为“公私分明”,公车私用现象就会逐渐消除。否则,只能是摁下葫芦起来瓢——而所谓“取消公车接送领导”的呼吁,也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自我心理按摩。 陈一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