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8版:创刊6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塑造丰碑 楷模精神光耀神州
历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塑造丰碑 楷模精神光耀神州

任长霞浩气长存

本报记者 陈 思

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时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的任长霞在侦破“1·30”案件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40岁。

任长霞事故发生后,我在14日晚便赶到医院采访。16日,本报便刊发了任长霞因公殉职的消息,早于其他媒体。16日,长篇通讯《公安局长的榜样——任长霞》推出,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全国多家网站和媒体进行了转载。17日,任长霞追悼会在登封举行。18日,本报以《登封10万群众挥泪送长霞》为题进行报道。

5月22日,由中宣部、全国妇联、公安部组织,中央及省市40多家媒体58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登封,对任长霞同志的事迹进行集中采访。我和其他57名记者不分昼夜,到矿山、入农户、走监狱、进山沟……白天,马不停蹄地挖掘长霞的英雄事迹;晚上写笔记、研究材料,常常工作到凌晨。

6月3日,本报再次刊发长篇通讯《英雄本色——追记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获得了好评,把一个“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人民警察形象,塑造得更加高大。

作为记者笔下的主人公,长霞将永远激励我,一如既往地勤奋和敬业。因为,这是英雄力量的感召!

李隆感动中国

本报记者 陈 思

2007年盛夏的一天晚上,郑州消防支队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特勤大队的一个中队长很值得采访。入伍10年,李隆共参加大小灭火战斗3100余次、成功抢救群众1000多人。其中,2004年3月17日,陈寨冷库发生蒜薹货架倒塌事故,34名农民被埋压,李隆第一个冲进冷库,成功扒出11名农民工; 2005年3月5日凌晨,敦睦路针织批发市场突发大火,他18次冲进火场,安全救出7名群众……

我写了长篇通讯《 血与火炼就真心英雄——记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长李隆 》,在本报一版头题刊发。随即,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中新网等几十家网站转载。

2008年5月12日,四川特大地震发生,李隆带领33名郑州消防队员奔赴前线。5月16日、17日,李隆他们从危楼中救出被埋124个和104个小时的卞刚芬和李青松。

当晚,记者连线采访李隆,连夜赶写消息,在本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

2008年10月,在全国抗震救灾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李隆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彰,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先后荣膺全国2008年度“中国骄傲”、“2008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

昔日劳模马景云

本报记者 孙志刚

18年前,她的模范事迹登上本报头题,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勇斗歹徒的女劳模马景云可谓家喻户晓。6月24日,记者再访已64岁的马景云。

在马景云的书房里,她拿出一张发黄的1991年1月22日的《郑州晚报》。记者王振洲、李福根、许聪写的人物通讯《愿作小草添春色》发在头版。在她家,一张张报道她的报刊已泛黄,但一摞摞荣誉证书却依旧闪耀:1992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2年的郑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2002年的河南省优秀人大代表……

从1976年到原郑州邮电局当营业员,马景云一干就是18年;退休后的14年,她成了街坊邻居的贴心人,当过居委会主任、郑州伊斯兰教协会办公室主任等。她积攒了27个笔记本,“空巢”家庭急需安装呼叫器、社区健身器材损坏何时装……大小事情,都记在本上。居民的感谢信,雪片一样寄到她家里。

马景云不是党员,但她一直按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采访结束时,马景云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这一生能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战友追忆武文斌

本报记者 刘国润

一年前的6月18日凌晨,在都江堰市参加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武文斌,因疲劳过度牺牲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在英雄牺牲周年之际,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在省妇联工作的武文斌的妻子杨卫华和她母亲也从郑州赶来看望、祭奠。各界人士的深情厚谊,温暖着武文斌的家人。

武文斌对他母校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的影响更是深远。“武文斌牺牲后,他生前所在班被命名为‘武文斌班’。每次武文斌生前所在的一系一队点名时,队干部首先点名‘武文斌’,所有学员齐声答‘到’!” 学院成立了“武文斌志愿服务队”,每周日上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学院还设立了武文斌事迹陈列室,校园内塑起了武文斌的塑像。

“我和武文斌是同窗共处两年的战友,也是一辈子的好兄弟!”如今留校工作的冯亮动情地说,“武文斌牺牲后,我开始从事与武文斌有关的演讲和新闻报道工作,脑海中时刻有他的影子,不断在学习他的精神。”冯亮用这样的话来缅怀战友:“学习文斌精神,走文斌走过的路,创造文斌创造过的业绩!”

王玉荣英魂永在

本报记者 陈 思

她曾只身进入28名幼儿和两名幼师被绑架的现场,与身缠炸药包的歹徒机智周旋,最终将绑匪击毙,安全解救30名人质。

她就是王玉荣,一位英勇的女警察。2009年3月14日, 在与4种癌魔拼搏了7年后,她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两天,记者再次走访王玉荣的战友、亲人以及当年被解救的孩子家长。

“她所有的荣誉,都是用生命换来的。”记者来到英模王玉荣曾经工作过的管城公安分局,曾与她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张钊这样评价她。

2009年6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农业路上王玉荣的家。王玉荣女儿王语晨看起来比同龄孩子更懂事。“虽然妈妈离开了我们,但她一直在我心里活着。” 年仅16岁的王语晨说,“妈妈已经给我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动力。”

采访中,当时被营救出的28个孩子之一宋世鹏的母亲王岩泪流满面地说:“对全国人民来讲她(王玉荣)是英雄,对被营救的28个孩子的家庭来讲她永远是恩人,我们全家都一直铭记着她。”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绿城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个英雄的名字:王玉荣。

普通环卫朱和平

本报记者 刘 招

2006年2月3日,全国劳模、党的十六大代表、环卫工人朱和平离开了人间。 时隔3年多,记者再次走进朱和平的家,和她的女儿一起缅怀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朱和平去世时,女儿媛媛还没成家。随后的几个月里,她一直想轻生,是母亲的一本日记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挺不过去的事!”媛媛发现,每当母亲遇到困难时,总会这样鼓励自己。她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己只有好好活着,才能对得起九泉下的母亲。

媛媛2006年参加工作,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2008年还获得郑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在同事的印象里,她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媛媛说,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只是受了母亲的影响,自己更乐观。“我是朱和平的女儿,我应该让大家在我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