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创刊6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民解难 替民分忧 以民为本的民政工作
创刊60周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为民解难 替民分忧 以民为本的民政工作
今年“六一”,郑州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民和儿童福利院孩子一起过节。

本报记者 李 娜

低保、救灾、地名管理、基层民主建设、优抚对象……这些事关民生、事关基层的事情,都是民政局的日常工作;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站、敬老院、慈善总会……这些凝聚爱心、关注弱势群体的机构,都是民政人为民服务的平台。由于承担着这么多和民生、民情相关的责任,民政工作更凸显着“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的要求。

正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民所说的:“民政工作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尤其是在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方面,民政工作最为直接具体。民政工作与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和民主权息息相关,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民政局一直承担着这么一个责任。尤其是近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勇于进取。尤其近5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全面健康发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救助

低收入市民生活有保障

今年5月底,郑州市民政局发放困难群体救助物资6700余万元,救济全市22万人,按照每人300元的标准,购置了米、面、油、床上用品等,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送到困难群众手中。

五年来,郑州市民政局关注民生,时刻关注低收入市民的生活,从2004年的每月180元增加到2008年的275元,连续4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共有城市低保1.99万户、4.4万人。5年来,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2.73亿元。

随着城市低保的节节攀升,我市民政局也不断提高农村的低保标准。2005年,在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基础上,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并3次提高标准,县(市)由70元提高到110元,市区由100元提高到160元。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农村低保5.75万户、10.8万人。5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15亿元。

同时,郑州市民政局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制度,对月人均收入低于城市低保标准2倍的家庭,实施住房、医疗、教育、临时困难救助。全市已经登记审批城市低收入家庭1.29万户、3.7万人。

居家养老

孤寡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家住金水区的张鹏夫妇是典型的空巢老人,生活中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的活儿常常累得两位老人腰酸腿疼。2006年3月,金水区全面推行居家养老工程,张鹏家有人专门照料了,“有人来给我们做饭、洗衣,还陪我们聊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心了。”张鹏老人高兴地说。

居家养老不同于养老院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最大区别是政府通过以财政资金购买服务的形式,为60岁以上居住在家中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这样的服务比起在养老院养老更具人性化。这种社会化养老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在传统和现实间找到平衡。同时,“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雇用大龄失业人员,还让大龄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救灾救济

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2008年年初,强降雪给郑州市的一些市民带来了灾害,上街区一些市民的房屋倒塌;同年夏天的强降雨,给我市一些地区带来了灾害。郑州市民政局救灾处及时作出反应,帮助灾害地区重建房屋、发放棉衣棉被等生活用品。

同时,郑州市民政局建成了救灾物资仓库,制订了救灾预案,增强了抗灾救灾快速反应能力。5年来,累计下拨救灾资金4054万元,救助受灾群众54.5万人,倒房重建5675间,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双拥优抚

“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2004年,我市连续第四次获“全国双拥模范城”,2008年,我市再获殊荣,实现了“五连冠”。

今年,河南省将评选省级双拥模范城(县),6月初,省双拥模范城(县)评选考核组对郑州市的双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今年,《郑州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出台,优抚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实现“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退役士兵安置途径,采取双向选择、自谋职业、就业培训等办法,全面完成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任务。以“和谐军休家园、和谐军休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军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立足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供、军人转运设施建设,圆满完成抗震救灾部队等重大军供、转运任务。

基层组织

保障民主管理规范

今年,郑州市进行第三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该工作从4月中旬开始,至6月底结束。社区选举工作今年又有创新——金水区为我市开展选民自愿登记试点,其社区选民基数以规定时间内自愿、主动到社区选举委员会进行登记的选民为准,非自愿、未主动登记的居民可不计入选民基数,不列入选民名单。新当选的居委会干部素质提升,年龄下降,直选比例进一步提高,居民自治意识普遍增强。今年5月,市政府再次提高了居委会成员工资补贴标准和居委会办公经费标准。

慈善捐赠

搭建社会爱心平台

2008年,我市确定每年10月16日为“郑州慈善日”。在第一个慈善日当天,郑州市共募得善款近5000万元,募集棉衣、棉被各8000套。这些资金将用于开展“助老双千”慈善专项救助活动,对千名困难老人进行救助,组织为千名老人义诊;开展“同在蓝天下快乐共成长”,郑州市关爱城乡留守流动儿童公益项目;继续开展“百千万”救助工程;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救助活动;开展经常性的安老、抚孤、扶贫、济困等救助活动;为四川地震灾区捐赠棉衣、棉被。

5年来,全市共募集善款2.84亿元,其中为地震灾区捐款2.1亿元,救助全市各类困难群众20多万人次,发放救助金1138万元。

流浪救助

“郑州模式”又有新发展

以类家庭、全天候街头救助、街头社工外展为主要内容的“郑州模式”独具特色,得到了民政部领导和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

今年“六一”,在中牟县爱童园,漂亮的两层欧洲风情小别墅,一个个温暖的小家庭,一张张幸福美满的笑脸——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救助站和晨露国际在中牟县建立起了“爱童园”,这里的孩子都是河南籍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长期缺少关爱的他们,将在这里享受家的温暖——晨露国际郑州爱童园正式开园,首批共有12名孩子入住。

这是我国第一个为服刑人员子女提供救助的地方。据介绍,之所以选择郑州作为该园的基地,正是因为联合国对“郑州模式”的肯定。

公共服务

一步一个新台阶

在社会组织方面,郑州市民政局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方针,加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力度。目前,在我市登记管理的社会组织近3000家,社会组织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殡改工作也顺利进行,火化率连年保持在88%以上。2007年、2008年,新建成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公墓878个。县(市)殡仪馆全部建成使用,市殡仪馆迁建正在进行。

成立了郑州市地名委员会,进行了地名专项整治,郑州地名网提供地名信息查询服务5万多人次。完成了部分撤乡建镇、乡镇改办等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组织完成了郑州与周边省辖市界线联合检查工作。

强化婚姻登记管理,不断改进服务,全市9个婚姻登记处被评为全国规范化建设单位。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婚姻登记机构联网,此举将有效地在全市范围内防止重婚、骗婚现象发生。

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宗旨的福彩发行工作,伴随着郑州改革开放走过了整整21年。从2005年到2008年,福彩公益金资助了市儿童福利院、市八院(精神病医院)、市救助管理站、市老年公寓、敬老院、光荣院等等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和改造8500万元。多次举办各种资助爱心活动,帮助我市困难家庭、白血病儿童等弱势群体。

在今年召开的全市跨越式发展三年工作总结暨新三年行动计划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为全市人民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未来三年,我市以10大工程356个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其中,涉及民政工作的有:每年新建农村敬老院10所、扩建5所,第八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儿童福利院二期工程等。在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正式开始投入使用,位于须水镇的儿童福利院一期占地35.75亩,建设床位400张。儿童福利院为了让这里的孩子们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先后签约了一些爱心项目。今年,该院被确定为美国半边天基金会与民政部蓝天计划合作项目在河南省的示范点,将为300多名孤残儿童启动小妹妹婴幼儿抚育项目、新和家园项目等爱心项目。目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正在积极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完成后,将增加针对福利院孩子的特殊教育课堂,进一步完善医疗康复设施。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政工作五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立足民生,扎实工作,把助残、助孤、扶贫、济困作为工作方针,把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标准为己任,踏踏实实地为民做好事、做实事。

展望未来工作,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建民表示,郑州市的民政工作,将牢记为民宗旨,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郑州为目标,以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做好各项民政工作,推动全市民政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为实现郑州跨越式发展,为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