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胜利
嵩山是秦岭的东延,属伏牛山余脉。东临七代京都开封,西临九朝古都洛阳,北枕黄河,距商朝古都郑州80千米。左岱(泰山)右华(华山),是为天地之中,故定为中岳。夏朝早期,这里又叫做“崇山”、“崧高山”、“岳山”等。春秋战国时,嵩山称为“太室”,“嵩高维岳,峻极于天”,嵩山之高,高得与天相连,这样的高山上定然住着神仙,众神居住的地方,必是“天室”、“大室”、“太室”。嵩山一名是汉武帝后才出现的,是“嵩高山”的简称。
历史文化悠久灿烂的嵩山地区是炎黄祖源,三代都地。夏禹浚九河以分洪荒,周公测天地以建圣制,数千年来,嵩山地区一直是华夏民族生存、繁衍的核心地区之一,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儒释道”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庙”互补争艳,使古老的嵩山处处闪烁着深奥而奇妙的熠熠光辉,是中原文化的代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委员及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周昆叔先生,致力于新开拓的环境考古专业20余年。其间,他走遍了嵩山及其周边地区,对嵩山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古代嵩山的生存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文明的形成、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嵩山独一无二的条件,推动了中原文明的发展,使中原文明成为“有核心的多元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
嵩山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六次大的地质运动,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而这些运动过程中,嵩山表现得最为典型,所以前三次地壳运动命名都在嵩山。嵩山作为秦岭东延的一部分,中生代受到南北方向力量的推挤,形成了以东西方向为主轴的走势。在地理学上,长江位于北纬300度,长城位于北纬400度,而嵩山正在北纬350度线上。
对于古人类文化的形成,嵩山有着很突出的特点,嵩山山体相对独立,中低山区广泛分布着石灰岩,并形成溶洞,为旧石器时期人类栖息提供了条件。从嵩山的地貌来看,嵩山北部属于中低山,海拔800~1500米,呈东西方向分布;南部是箕山,海拔多在600~900米以下,多低山丘陵。在这两者之间,有一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海拔300~400米的低凹地带,相对高度在50米之内,其间有颍阳、东金店、卢店盆地分布。嵩山地区就形成了有中山、低山、丘陵、平原、河流的分布,河谷间又沉积着肥沃的黄土层,为人类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从人类生存和迁徙的规律来看,早期人类生存依山依水。据周先生研究: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期间,中国古代有河水、济水、淮水和江水四条独立入海的大河,被称为古代的“四渎”。河水就是现在的黄河,济水后来被黄河所取代,淮水就是淮河,江水就是长江。因为嵩山的河流是向四周发散的,在中国古代的四条大河中,其中三条河流的重要补给地都在嵩山及其周边地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嵩山一带的文化又可称为“三河文化”,三条古代大河孕育了中国非常古老的“中原文化”,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就是孕育了“嵩山文化圈”。
嵩山南北10千米宽,东西80千米长,低丘中由西向东分列着南河涧沟、顾家河、少林河、老东沟、书院河、五渡河和石淙河等。这些河源于嵩山主峰南麓,共同南流汇入箕山北的颍河,嵩山不仅丛山密布,而且山中有低丘盆地,这样嵩山中就包含了较为广阔的江水地域。
密布的水网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放射状的河流形成了人类传播文化的重要通道,如近似羽状的双洎河水系。嵌在嵩山东侧的具茨山和云蒙山之间,伸向华北平原,此河上游一带有石灰岩分布,形成一些岩溶洞穴可供居住;山上植被茂盛,可供采食;山间河水流淌,可供饮用捕捞。通过新石器和旧石器遗址分布情况的研究,不难看出文明史通过双洎河等河谷向华北平原进发的事实。
根据周先生的界定,“嵩山文化圈”是以嵩山为中心,包括嵩山附近的地域以及长葛等周边县市的地域。在这个圈内,距今9000年~7000年的裴李冈文化遗址环嵩山分布,多达43处,从环境考古学角度来说,“嵩山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发动机、孵化器”。
史书对华夏先民在嵩山地区的活动,有许多记载。《孟子》说:“禹避舜之子于阳城”、“益避禹之子箕山之阴”。箕阴即是阳城,在嵩山南麓,《大纪》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今舜墓在嵩山之马峪川,启母石在嵩山书院之左,许由、巢父墓在箕山之巅。“尧舜遗风”、“尧天舜日”之语流传至今。《庄子》说:“尧让天下,许由逐逃箕山,洗耳于颍水”。现在还有“挂瓢崖”、“洗耳泉”等景点,据说许由在山泉之下正在饮牛,尧欲与之商谈禅让天下,许由马上把饮牛喝水的瓢挂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洗了洗,以示去污秽之言,逃到深山老林中去了。坚辞不受帝位的许由,其高风亮节为后世称颂。他是中华许姓的始祖,箕山成为海内外许姓同胞寻根问祖的祖望之地。夏代早期是在嵩山一带活动的,夏禹的父亲就被称为“崇伯鲧 ”,这个“崇”指的就是嵩山。《竹书纪年》和《世本》都说“禹都阳城”,历史学家都认为阳城就是嵩山东南的阳城(今告成镇)。告成镇发现的古阳城遗址和冶铁遗址中,多次发现“阳城”印记,佐证了这个观点。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珍珠地双虎瓶是登封窑的代表,证明了当时高超的陶瓷加工水准。
时间湮没了许多人类文明发展的印记,而嵩山则永恒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肇始和生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