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走出深山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走出深山沟

迈向新生活

——我市扶贫移民搬迁剪影

本报记者 刘俊礼 文 许大桥 图

“我们以前住的深山,没水没电不说,路还不通,小孩子们上学得跑10多公里。搬到这儿以后生活好得像城里人一样。”说起自己生活的变化,上街区西林子村搬迁户——66岁的农民王金山激动不已。

原来,我市许多贫困自然村分布在山区、沟岔里,每村不足百人,“对门人家叫得应,见面要走半天工”是山区恶劣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据市扶贫办有关人士介绍,我市贫困山区生产力低下,常年粮食亩产不足2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千元以下,不少群众生活十分困难,行路、用电、饮水、求医、就学等极度困难。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的脱贫问题,从2002年起,我市把扶贫移民搬迁作为重点,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坚持把扶贫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集中资金办大事,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市扶贫移民搬迁小区大多实现了道路硬化,小区绿化、亮化,自来水入户,与之相配套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也比较齐全。新密市袁庄综合扶贫开发区、巩义市涉村镇扶贫移民搬迁小区、登封市君召乡范堂村扶贫移民搬迁小区、新郑市辛店镇北靳楼村扶贫移民搬迁小区、上街区峡窝镇柏庙村扶贫移民搬迁小区等都已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为让山里农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我市在移民开发中将扶贫移民搬迁与发展当地经济相结合。登封君召乡范堂是个拥有1000多口人的贫困村,为解决搬迁户脱贫致富问题,当地政府不仅帮助村里建设完善了水、电、路、校等设施,还扶持村里建起了养殖场和种植基地,使搬迁户收入大幅提高。新密将移民搬迁和整村推进扶贫方针相结合,建立搬迁扶贫示范区。同时,积极实施了科技扶贫、产业化扶贫。

扶贫更要扶智。我市采取“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定向招工、动员群众自谋职业”等形式,千方百计帮助搬迁劳动力就业,着力解决“能致富”问题。目前,郑州市搬迁户平均每户就业1.5人,就业率达75.4%;搬迁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2800元,是搬迁前的两倍多。大部分搬迁户在搬迁后的二三年时间内迅速摆脱了贫困。

据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我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搬迁资金8952万元,平均每年1500万左右,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38.9%,共建设搬迁点31处,搬迁安置3315户14009人,扶贫移民工作逐年稳步推进。全市已有5.53万人实现了脱贫。

据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山区特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我市决定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每年安排5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贫移民搬迁,并且列入了我市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和2009年十大实事。

市农开(扶贫)办主任李刚良表示:扶贫部门将认真总结好经验,用好惠民政策,从各个环节对搬迁扶贫工作进行完善提高,让更多山区群众摆脱贫困,迁出大山走向新生活。

①环境优美、楼房漂亮、设施完善的上街区移民小区。

②农民王金山的旧窑洞。

③搬出深山,走向新生活。

④30多平方米的小院、三室一厅的住房,60多岁的降西梁在政府补助4万多元建成的新家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⑤从山区整体搬迁的登封市君召乡范堂村新村整洁优美。

⑥山区娃娃们的就学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⑦从深山区搬出的上街区西林子村搬迁户66岁的农民王金山在新家里兴奋地对记者说:“现在的生活好得和过去没法比。”

⑧新密市袁庄综合扶贫开发区针对妇女开办的小型服装加工厂,使她们的月收入达近千元。

⑨新建的移民住宅楼正在加紧施工。

⑩当地企业优先安排搬迁户劳动力就业,使他们搬得出、稳得住。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