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攀 王瑞明
在二七区蜜蜂张街道办事处北边,鳞次栉比的居民住宅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叫中和路。它南起中原东路立交桥,北至北闸口,全长900多米,宽7~9米。提起中和路,许多老居民无不摇头叹息。解放前,这里曾是一个难民村,一些从外地逃难、逃荒,无家可归的难民到郑州来,就以这片蓬草丛生的荒凉地作为立足安身之地。抗日战争中,这个难民村因距陇海铁路郑州北站较近(现今解放路西头车辆段位置),被日本侵略者炸得坑坑洼洼。后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居住点,有拉人力车的、有做苦工的、有捡煤核的、有拾破烂的、还有在街头要饭的。住的全是东倒西歪、摇摇欲坠的草庵、窝棚,环境污秽,景象凄凉。
1950年5月,郑州铁路管理局,选址难民村一大片坑凹地,建起了办公大楼和简易职工住宅,成立了郑州铁路分局。由于铁路运输繁忙,人来人往的带动了这一带的热闹。市人民政府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组织人力,填平坑壕,拆掉草庵、窝棚,从北向南建起了一批平房,安置难民村的居民。在原来的坑壕地上建起了平坦的道路,据说这是郑州市政最早修筑建成的第18条街,故名叫十八街。1952年,政府统一命名街路名时,引用《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中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治国者,极左、极右终非善道,唯有“中庸”才是治国之本;“和谐”则是天下万事万物的大道,只有达到和谐,天地才各居其位,万物才能生长繁育。取儒家伦理思想中和之意,将位于火车站西部的十八街改叫西中和路,之后又派生出西中和路前街和后街至今。
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改变居住在西中和路铁路员工及市民的居住环境,铁路和市政联合在这里架起了电杆、电线,安装了自来水管道。之后,又埋下了下水道,铺上了柏油路面,种上了行道树。从1985年开始,铁路分局又拿出资金,分批将这里铁路员工居住的平房全部拆除,建起新的分局机关办公大楼和20多幢职工住宅楼及生活设施。斗转星移,如今的中和路早已换了天地,沿途有郑州铁路办事处(原铁路分局)、郑州铁路公安处、郑州铁路经济开发公司、京广路小学、原铁路分局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等。面对昔日的难民村,今日已变成一个热闹的铁路职工居住区,笔者百感交集,对这里的巨变由衷的高兴。
伴随着郑州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西中和路又迎来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郑州市区解放路铁路跨线立交西起河医广场二层环道立交,沿建设东路向东依次跨越金水河、京广北路、西中和路、京广、陇海铁路,沿解放路向东跨过二马路、铭功路、福寿街,止于民主路西。一座雄伟壮观的索塔斜拉式立交桥工程,正在西中和路日夜紧张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