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问责应以制度化告别情绪化
油价涨跌失序缘于脱离国内供求
洛杉矶的三明治与某妇联的水果费
信任危机中的吏治问题
重赏之下能招揽多少“好学生”?
高考加分政策面临信任危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校方:吸引优质生源 20万元“重得其所”
重赏之下能招揽多少“好学生”?
学生:重金不会改变原有志向

被网民戏称为“史上最阔高校”的浙江师范大学,在2009年的高考招生中,宣布以20万元奖励高考成绩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并以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消息一出,引发各方热议。

校方:吸引优质生源

20万元“重得其所”

“只要高考居浙江省文、理科前100名,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就可获得20万元的重奖。” 2009年,浙江师范大学对新生奖学金制度作出了一系列调整,除了在网上引发热议的“20万元”外,还有以下分梯次的奖励:对第一志愿报考浙师大且在浙江省文科前150名、理科前200名,奖励15万元;文科前200名、理科前300名,奖励8万元;文科前300名、理科前500名,奖励5万元。对省外考生,高考成绩居各省区市文科前1000名、理科前2000名的考生,奖励大学本科期间学费;文科前1500名、理科前3000名,奖励第一年学费。

浙师大招生办主任朱坚告诉记者,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与在杭州的同类高校相比,学校地处金华,在吸引高分考生上不占优势,学校除了提高新生奖学金额度外,还推出了高分考生任选专业等举措,希望能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据了解,浙江省自2007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2009年考生可一次填报5个第一志愿,这给高分考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机会,客观上也给非顶尖的高校争取好生源增加了难度。

朱坚说,浙师大承担着培养人民教师的职责,学校采取“重奖”,也是响应国家有关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朱坚表示,奖学金制度是高校的常设制度,取出一部分奖学金用于招收优秀新生,无非是前置了一部分奖学金,只要对学校的总体水平提高有好处,这“重金”就重得其所。

2008年,学校已推行了力度较小的新生优惠政策,有8名新生被免4年学费、14名学生被免1年学费。校方认为,这些同学进校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给周围的同学树立了榜样,这是“千金难买”的效果。

教育界:不违规、不鼓励

如今,高校在招生“竞赛”中用奖学金、免学费等方式来吸引新生已蔚然成风,但20万元的“重金”在国内尚属罕见。

“高校纷纷出台重奖高分考生的政策,这是生源竞争加剧的产物。”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孙恒说。

据了解,在国外大学,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采取全额奖学金和半额奖学金来解决学费、生活费是比较普遍的做法。近年来,给内地高校造成强大招生压力的香港高校,吸引生源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提供高额奖学金。如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均设有面向内地学生的高额入学奖学金,有的甚至超过40万元,相当于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内地高校也随之效仿,如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招生时就承诺,考生高考成绩处于所在省份的前3名,该校会奖励8万元到12万元。

浙江省教育厅计财处有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的上限和下限,国家并没有明确规定,资金来源也可以多样化,赞助或者自筹,属于高校自主权范畴,“当然,我们并不鼓励”。

也有一些人士认为,高校用物质手段来“抢生源”要不得。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专家说,在高校债务风险问题尚未妥善化解时,花在奖励高分新生上的钱,没有用在“刀刃”上。学校更应该考虑如何发展自身的软硬件、改善提高育人质量。近年来,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财政投入力度,但很难弥补高校各项庞大支出,因此高校的贷款额居高不下,“在尚未探索出新的资金来源方式前,如何节流是解决高校资金难题的重要一环”。

有评论称,这些年,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小学,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大学也未能免俗。中学通过培养出高分学生换取升学率,借以提升学校地位;而大学则通过吸引高分学生为自己撑门面,赚声誉。每年高招季节,高考分数前脚刚公布,一流名校的录取承诺电话后脚就打到了状元家里。看谁揽到的状元多,成了名校之间心照不宣的较量。颇为滑稽的是,这种较量的结果似乎还成了决定一流名校名次排序的重要标准。而那些“准一流”的高校,则专抢“探花”和“榜眼”,同样抢得不亦乐乎,“高校招生是‘指挥棒’,既然‘指挥棒’只认‘分’不认‘能’,人才评价的标准被模糊了,社会的‘考分情结’被反复强化,那么我们的中学、家庭和学生,除了关心‘分’,谁还会去关心‘能’?”

浙江师范大学的具体报考情况要到7月15日才能见分晓。在校园网上,同学对此也议论纷纷。浙师大2008级本科生小林对学校的做法十分赞同。她告诉记者,从校园网的帖子看,大多数同学都觉得不错,此举表明学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望,有助于学校提升竞争力。

作为2008年全校文科前20名,来自农村的小林入校后获得减免第一年学费以及1000元奖学金的奖励,“这是意外的惊喜,帮助家里减轻了负担。”她同时也表示,高考志愿与学校奖励无关,“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我所就读的中学里比较优秀的老师都毕业于浙师大,所以就把浙师大作为第一志愿。”

考生小徐告诉记者,哪怕自己进了今年全省高考成绩的前一百名,也不会冲着奖金去填报学校。她的家长徐旭飞认为,按常理推断,高分考生除非家境实在困难,否则奖励的钱再多,也不会改变报考志愿。浙师大20万元重奖的实际意义在于,大学从前靠名气和实力来吸引考生,如今又增加了经济手段,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实惠。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双向选择,最终的决定权在考生。大学的高额奖励为部分寒门学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只要教育部门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奖励控制在一定额度内,避免引起更多的负债,我觉得这样做无可厚非。”大一学生陈元海说。

游学海外的小孙说,在美国,高校“生源大战”更加花样百出。有的大学开出“奖学金+手提电脑+旅行花费”套餐;还有高校算准当地晚餐时间,直接打电话到家中拉票;有学校则请高年级学长搜寻到考生的facebook,用青少年的流行手法攻取心理。有被拒绝的高校还请考生讲述拒绝的缘由,以便日后改善招生工作。她表示,“高校在生源争夺战中时刻保持一份危机感并无过错,关键是在现有高考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等制度上完善对人才的多样化评价体系。”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