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天,独自驾车去西雅图,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边加油站加油时,我才发现钱包已去向不明。我焦急地翻过全身,也凑不足50美元的加油费。情急之中,我打电话向在西雅图工作的一位老同学求援,他让我在那里耐心等待,他的朋友布朗将来帮我摆脱尴尬。
大约1个小时后,布朗驱车赶到加油站。他借给我100美元,付了加油费,剩下的50美元以备我路上应急。我用不大流利的英语向他道过谢,就准备上车赶路。
这时,布朗微笑着递给我一张纸,让我给他写一张借条。
100美元还需要郑重其事地打借条?在国内,朋友之间互相借钱,是很少打借条的。
布朗没有察觉到我的心理反应,他掏出笔递给我。
我草草写下钱数、名字和日期,不情愿地给布朗。
布朗看看借条,连连摇头,他告诉我,不应该把借条写得这么简单。
在布朗的指示下,我详细写下了时间、地点、原因、用途、还钱时间、我的联系方式等等,整整一页纸都写满了。
末了,布朗又像检察官似的审查一遍,确认无误后,他将借条放进公文包里,与我握手道别。
一周后,我按布朗留下的银行账号还上100美元,并在电话里告诉他,请他把我写的借条撕掉就行。正在新泽西谈生意的他,在电话里坚持要把借条送过来。
第二天,布朗真的来了,他把借条交到我的手上。
“你乘飞机赶一千公里的路程,就是为了给我送借条?”我很惊讶。
“是的,你还钱给我了,我就要给你借条啊,很正常的事情。”布朗很自然地摊摊手。
无论借钱多少,借主都认真地写下一张借条。有了借条便有了一份契约,大家清清楚楚维护了情谊,又卸去不必要的担忧和猜测。
摘自《青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