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贵在“善读”
大师已逝 哲学别走
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易产生“认知顺差”
改革必须遏制权贵资本主义
观点速递
加强农村干部教育管理的着力点
为了好看?
对灯发誓
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贵在“善读”

古今中外谈如何读书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就我所见,以西汉刘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语最概括、最到位。说读书的方法也好,讲读书的艺术也罢,千言万语,一言以蔽之,“善读”才有益。

有作者以《庄子·列御寇》中一个叫朱泙漫的年轻人学习屠龙之技的故事来说明读好书、读有用的书才有益,有一定道理。不过,与读什么相比,怎样读更为重要。文学名著本来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精品,有的人读了之后却想入非非,捧着它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然而洪秀全读了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却将其作为宣传革命、组织群众的工具,成立拜上帝会,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可是教条主义却差点葬送了中国革命。大量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书,如果读得不当,就会如毛泽东所说的“读得越多越蠢”。反之,善于读书则能化腐朽为神奇,把“坏”的变成好的,把无用变成有用。

人们常常把读书获益与否同书的好坏联系起来,这是一种肤浅的似是而非的看法。以一定的标准,把书分为好的与坏的,这对青少年来说也许是必要的,就如同电影分级。对于已经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成年读者,比如各级干部和研究人员等,就没有太大必要了,甚至有画地为牢、自缚手脚之嫌。且不说在多元社会中什么书叫好,什么书叫坏,往往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很难统一;也不说在读之前就把书分为好坏两类没有根据,就说领导干部和相关同志,你不读一点“坏书”,怎么知道它说些什么?怎么开阔眼界、掌握动态?怎样使工作更有现实针对性?比如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如果不知道有哪些歪理邪说,又从何导起?总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谈吧?有些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媒体从业人员等,视野狭窄,见识浅薄,能力低下,甚至做出有违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事,往往与读书太少、涉猎不广、修养欠缺有关,而不是读了什么“坏书”的缘故。况且,好书未必就不会引起某些人的坏念头,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由此看来,从书中吸取到什么因人而异。

读书的确需要选择,这主要是就完善知识结构而言的。在有限的时间里,根据各自的目的和学识,读该读的书,是善于读书的一种表现。但这绝不是说只有与自己工作相关的,或者说本专业相关的书才是该读的书。我国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在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大量阅读看似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古代文献,从中收集研究科学史的资料。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一定意义上说,天下没有无用之书,书也无所谓好坏。

善于读书,核心是正确对待书中所总结的经验、所阐释的理论、所讲述的故事、所告之的知识,等等。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某秀才过沟,捧着本书找不到答案。农夫告诉他,一跳就过去了。秀才听罢,双脚一蹬,往上一蹦,落入沟中。农夫给他做了一个示范动作,秀才看了埋怨他:“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像这个秀才这般把书读死了,成了书呆子,要说“开卷有益”,确实让人难以置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鲁迅先生说“读者的眼光”,讲的都是对待书的态度问题。邓小平同志说过,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讲的也是对待书的态度问题。可以说,什么是书,怎样对待书,才是读书要回答的首要问题。 朱 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