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政坛流行“让政治从
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倒塌楼房成风景的意味
何时能有一个寂寞的“单车市长”
天价培优让人忧!
文物价值该怎样认定
科学昌明令日全食政治祛魅
记者揭秘:流行网络的“音频毒品”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政坛流行“让政治从
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政坛流行“让政治从

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广州日报》近日报道,广东省委规定,开会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一般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其他领导的讲话不超过一个小时。

这条消息的反响,是很积极的。因为文山会海的压力,不仅令与会者叫苦不迭,也令群众不满。由此而产生的“开会替身”、会场睡觉等现象层出不穷。而在文山会海压力之中,一些领导的讲话又占了“较大比重”。有些领导拿着秘书写好的稿子,一页页地照本宣科,其中的套话、官话、正确的废话又占了相当比例,怎能让下边不打瞌睡?

笔者以为,缩短领导讲话固然是个好措施,但比它更重要的,是讲话要生动、作风要实在。如果虽有规定不超过一小时,那么一个领导仍旧用二三十分钟或更多时间在那里念着“穿靴戴帽”的东西,无的放矢,半天进不了主题,那么这样的讲话即使不超时,仍是不受欢迎的。相反,如果一个领导的讲话有观点、有例证、有逻辑、有文采,那么即使滔滔不绝地讲上两三个小时,下边的人也不会厌倦。

古人曾讲过,“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这是很对的。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讲话,力求生动实在,不仅是他的领导水平、学识积淀、自身修养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他是否真正尊重听讲者的反映。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领导语言、会议语言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胡锦涛总书记去年讲话时的“不折腾”甫一亮相,便好评如潮,就反映了公众对会议语言变化的肯定,舆论称此为“引领白话新风,凸显政治进步”。《人民日报》上“声音”专栏刊发的政府高层的声音,都早已变得非常形象、生动、贴切、通俗了;主流媒体称,中国政坛正流行“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和国民沟通,让政治从庙堂高阁走到田间地头”。

温总理曾经强调过:文风问题就是作风问题。缩短领导讲话时间,是值得鼓励的;而改变领导讲话的文风,让与会者爱听、让老百姓爱听,更是值得期待的。 莫其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