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 庆 通讯员 任学军 赵希金 文/图
偌大的广场灯火辉煌。这边是轻快柔美的“交谊舞”,那边是动作整齐的“集体舞”,而远处传来轮滑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这些,与广场边上摆放的一个个卖冷饮的冰柜和小商品的“摊床”,构成了一首夜的“交响曲”。
过去这种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优美画面,如今被荥阳高山镇的农民搬到自己的生活中。昨天晚上,记者驱车赶到荥阳最西部的山区乡镇高山镇的群众文化广场,感受这里洋溢的快乐和谐气氛。
一位舞姿优美的女子张贞告诉记者,她在村里兴办的高山阀门有限公司做工。自从镇里建成文化广场后,就每天晚上到这里跳跳舞,聊聊天,一来锻炼了身体,二来沟通了信息,也缓解了一天工作的疲劳。记者了解到,高山镇很多农民都是这种情况。白天种庄稼或在工厂打工,晚上就扔下“锄头”、离开“车床”到广场参加文化活动或者体育锻炼。
近年来,高山镇综合实力大幅增强,去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23亿元,财政收入3006万元,农民实现纯收入7604元,综合实力位居郑州市第12位。去年该镇投资600万元建成的群众文化广场和文化站为一体的镇综合文化站,为群众提供了集教育培训、休闲娱乐、大型集会为一体的场所。
广场管理员王玉京是位60多岁的老人,他从市豫剧团退休回到老家高山镇,由于与众不同的“文艺细胞”,被镇里聘请到这里管理广场文化活动。像他这样爱好文艺的“热心人”,镇里总共聘请了3个。他骄傲地说:“我们这个广场不仅给镇里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而且吸引周边乡镇王村、汜水甚至上街区的群众等前来活动。”广场一侧停放的一排“私家车”印证了老王的话。
高山镇副镇长付全民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该镇还投资36万元在9个村新建了集教育培训、文化娱乐、书报阅览、体育活动为一体的村文化大院。投资21万元建成了7个村级标准化篮球场和乒乓球台。截至目前,全镇19个村有2个村文化大院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9个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郑州市示范农村文化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