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媒体道歉了
中石化该不该道歉
山西不带血的负增长应获宽容
漫画:“试”而“白用”
如何走出
数字统计信任危机
群体性事件中少用“不明真相”
揭开高校“被就业”暗藏的“天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揭开高校“被就业”暗藏的“天机”
还在待业,竟被就业 公然造假 只为就业率更“体面” 必须得到喝止
某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看招聘信息
被就业 朱慧卿 绘 (资料图片)
有感于某些高校收到的就业协议

编者按: 说来实在寒心,每一个曾经走出校园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当迈出校门的一刹那,都会对自己背后的校园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留恋,因为面对眼前这个未知的纷繁复杂的社会,身后的校园永远是那样的安宁与平静,就像自己的家园一样值得信赖与依靠。可当你忽然发现,这个曾经自以为安宁可靠的家园竟也开始欺骗利用你的时候,那又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慌恐?

核心提示

连日来,一个新词正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就业”俩字前添上了一个“被”,这个让不少人忍俊不禁的搭配,却也让一些高校毕业生徒生无奈,甚至心情沉重。

“被就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的背后,潜藏着个别高校的何种“天机”?

还在待业,竟被就业

“从没想到,自己竟成了遭遇‘被就业’的当事人。”小刘是陕西省某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一直在为求职奔忙的他知道自己有了“工作”,还是在毕业典礼之后。

小刘对记者回忆说,临近毕业的时候,大约在5月下旬,班长打电话通知同学们“办档案代理”,以便毕业生能把档案留在高校所在城市。“当时我还没找到工作,也很想把户口留在这座城市,就去办了。”

手续并不复杂。小刘交了130元钱,填写了情况表,尔后,被要求把“三方协议”交还给学校。这个要求让小刘一时有些纳闷。在他的理解中,“三方协议”是学生就业签约的凭证,其中一方是用人单位,没找到工作的学生理应不需要上交。尽管如此,小刘还是按校方的要求照办了。

7月初,小刘和几名同学毕业离校后,相约到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档案转移接收手续。接过自己的就业协议书,小刘惊诧不已:协议书上盖满了红戳,工作单位一栏也盖了印,写着“西安碑林工业公司”。

和他一样吃惊的,还有他的同学小赵。正在一家图书公司实习、尚未签约的小赵,也已“被确定”了工作单位:陕西天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这之前,我还从没听说过这家公司,更别提参加面试去求职了。”小赵说。

“还在待业,竟被就业!”小刘愤愤不平地告诉记者,他们专业一共有40多人,同学们打听下来,差不多10人都有类似遭遇。经计算,班里80%都实现就业了,“数字还挺可观”。

小刘和同学们的遭遇并非孤例。

毕业于北京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小黄透露说,在毕业前,学校就一直催促学生们赶紧找工作,一位老师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的话,学校给你们安排”。一度怀着感激之情的小黄,直到毕业后才发现,这个“安排”仅仅是在纸上,她“被就业”到了“北京九崇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而一位同学则“被就业”到了“北京北苑鸿宇商贸有限公司”。小黄说,这些同学们以前未曾听闻的企业真让人“大开眼界”。

公然造假

只为就业率更“体面”

有不知不觉“被就业”,更有成批学生集体“被就业”。记者探访发现,这样的情况虽属个例,但在某些高校、院系确实存在。这是为什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这些高校的动机在于恶意作假提高“就业率”,“就业率”反映高校就业工作成效,甚至决定院系、专业的去留,有的学校为了让数字看起来“体面”些,就全然不顾学生利益。

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现象较多出现在二、三线高校,尤其是特色和竞争力不强、专业设置不尽合理的院系,就可能藏着“被就业”的影子,具体可能有三种情形。

一是“被逼迫就业”。学校催促学生找工作,交回“三方协议”才能换取学位证。如果学生不交协议也不领学位证,那么学校同样能把学生从“毕业生”总数中剔除,从而降低就业率的分母。

二是“被假装就业”。有的学校把学生拉到一些餐饮店等企业参加短期打工,“实习”上几个星期,就一律计入“就业”。

三是“被瞒着就业”。个别学校和某些企业“心照不宣”,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纳入就业人数中。

“敢搞‘被就业’的学校,属于胆子‘贼大贼大’的,因为白纸黑字写着,一查就会露馅。”这位负责人说。

但最大的受害者显然是那些“被就业”的学生。他们非但没有得到母校的什么帮助,反而成了借以换取名声和赞誉的牺牲品。

饮鸩止渴之举

必须得到喝止

在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下,个别高校为了让就业率“看上去更美”,竟然让一些根本没找到工作的学生“被逼迫就业”、“被假装就业”、“被瞒着就业”,这种公然背弃规则、弄虚作假,甚至不顾自身名誉、不惜侵害学生利益的行为,让人倍感沉重而心寒。

纵观一些网站和论坛,众多网友对于“被就业”的感想和评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被就业”对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是一种恶意的违背。一些网友认为,“就业率”的统计有明确的规则,其概念包含了出国、升学等“确定有出路”的毕业生。但把并没有“出路”的学生硬生生投到一条子虚乌有的就业之路,则是公然在搞“潜规则”,甚至“反规则”。

二是此举无情地伤害了毕业生。一些网友说,学生一旦“被就业”,为“就业率”作完了贡献,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学校自然也就无需再“管”了,这种行为只会让学子们由爱转恨,抹掉学子心中对母校的深情。

三是这种公然造假已成为欺上瞒下的“政绩工程”。让就业率指标看起来更“体面”,自然能提升学校的地位和形象,乃至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肯定。正是在这种扭曲的政绩驱动下,一些高校不惜铤而走险,不仅自欺欺人,拿着作假的数字应付、逃避促进就业的责任,还“忽悠”了政府,扰乱了决策。

上海市总工会就业专家陈晖认为,部分高校的“被就业”行为,最终是一种损害自身诚信和名誉的饮鸩止渴。学校弄虚作假的必然结果,不仅是人心背弃,也终会被揭露、被查处从而名誉扫地。

事实上,对于包括“被就业”在内的一些就业率造假行为,教育部一直明令禁止。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针对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行为,提出将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不过,在一些高校,这样的禁令还未有效阻止“被就业”的悄然滋生。对此,有专家建议,各地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对于有关部门或媒体查实有据的,应予公开点名,并对这一违规行为进行惩处、问责和整治,情节严重的理当“一票否决”。

有专家认为,对于“被就业”乱象的产生,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应有所反思。“就业率”作为一种决策的参考,可以反映一些基本情况,但个别决策者如果眼中只盯着数据,搞就业率低于多少多少就减少招生甚至停止专业这类僵硬的指标化管理,且缺乏有效的监管,那么,这种评估体系也难免导致弄虚作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对此,有观点提出可通过权威、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统计就业率,这可能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