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资源行业改革=价格改革=涨价?
漫画:卖枪广告
水价听证17比1 难道我们又被代表了
闹大才能维权的悲哀
“标语中国”与“流行语时代”
解读白酒调税新规:谁在为涨价找理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标语中国”与“流行语时代”

标语,言简意赅,是中国特色。新中国成立60年来标语的变化,浓缩了新中国政策变迁和老百姓喜怒哀乐。老百姓已不信那些大话、狠话标语。比如计划生育标语:早期是“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现在变成“一人结扎,全家光荣。”口号中没了“抓”等动词,多了“请”等字眼。(《中国青年报》8月3日)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标语更能透射反映中国人世态的载体了。从“打倒×××”到“×××万岁”,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到“少生孩子多修路”——在既往标语风行的中国,标语的道德感召和榜样辐射效应是巨大甚至是无穷大的,当年伟人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旋即在全国刮起了学习雷锋的狂潮。有老人感叹地说,要“打倒”谁或者“树立”谁,一幅标语的力量就足够了。

可以看出,在“标语中国”的语境下,标语都带有自上而下的官方色彩,标语不仅是标语,还代表着政府和公权力的权威与价值导向,内容虽然空泛简短,但却受到公共社会的自发认同并群起奉行。但如今,这类口号却再也引不起世人多大的兴趣,标语的价值被大众社会严重无视而形同虚设,在很多时候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道具。

与标语的落寞相比,如今正是一个“流行语”的时代。“正龙拍虎”、“很黄很暴力”、“打酱油”、“俯卧撑”、“七十码”、“躲猫猫”、“范跑跑”……近些年,这些大规模流行的网络词语,充斥于互联网上与现实社会。几乎每一个流行语,都让我们对一起起关乎公共诉求的公共事件记忆深刻。在对传统语言规则的颠覆背后,在搞笑的表象背后,其实蕴涵着或悲凉、或无奈、或乏力、或愤怒的形形色色且复杂的大众情感,寄予的是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所以,流行语的价值在于表达而非娱乐——在流行语“流行”的时代,公共监督和公共权利诉求的动能得到了激情的释放。

从“标语中国”到“流行语时代”的转变,其实恰恰隐喻着公民社会的成长。无形中反衬出,公权力高高在上、灌输式“教化”民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人们冷落的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标语背后那冷冰冰的权力傲慢——与之相比,公共社会更愿意在更充分的监督、参与和博弈中化解分歧取得共识,谋取个体权利和公共权利的双赢。这是价值观的涅槃,也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需要关注的是,面对民意的嬗变,公权力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制度和伦理准备。无论是创新工作方式取代老一套的“贴标语”,还是善于从“流行语”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吸取相应的“教训”、强化崇尚公平正义的权力伦理,都值得期待。 陈一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