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当性贿赂击垮导师沉重的肉身
国籍是有实在内容的符号
“没有一个拿地不行贿”背后有啥潜台词
凤翔铅污染事件未解之谜何时解
郑州“早餐工程”十年困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打印】  
郑州“早餐工程”十年困局
“早餐工程”为何屡屡受挫 “早餐工程”再次启动 “早餐工程”能否取得实效
街头小摊点一直是早餐市场的主角
“早餐工程”在郑州几经沉浮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余英茂

早晨,人们在路边的小吃摊前吃着胡辣汤、油条或豆浆,小吃摊周围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空气中弥漫着炸油条的油锅冒出的刺鼻油烟,餐桌上满是油腻……这是郑州街头日复一日的“早餐风景线”。

近十余年来,为了解决市民吃不到放心早餐的难题,我市曾4次尝试推行“早餐工程”,结果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街头的小吃摊点一直是早餐市场的主角。今年6月,“早餐工程”再次进行试点。经历了十年的曲折反复之后,“早餐工程”能否取得实效,使市民吃上干净、实惠的早餐?对此,人们心中依然充满了期待……

“早餐工程”一直未如人意

对于“早餐工程”,郑州市民并不陌生。从1997年开始,十余年来,我市先后4次实施“早餐工程”,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不断有企业尝试参与,但收效并不尽如人意。

早在1997年,参照外地的经验,我市首次提出实施“早餐工程”,解决市民吃早餐难的问题。

第二年,一家名为新禾的食品企业开始市场布局,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开设了30多个早餐店,但生意火爆一阵之后,营业额很快就持续下滑,有时连开支都顾不住。到了1999年,新禾公司的早餐店全部关门,第一次早餐工程最终“夭折”。

2000年,我市再次推出“放心早餐工程”,但有了首次早餐工程失败的前车之鉴,经营者保持观望状态,市场反应冷淡,早餐工程再次无果而终。

2003年4月,我市又一次启动“放心早餐工程”,厦门一家经营早餐的企业来到郑州,投资上百万元购置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在河南首家实现了集中加工、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现代化早餐生产流通方式。

当时,这家企业对占领郑州的早餐市场充满信心,2003年年底,该公司的流动早餐车达到300个,覆盖了整个市区。但好景不长,运作一段时间后,2004年,该公司在郑州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2005年7月27日,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早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早餐工程”第四次浓墨重彩地登场,政府推行的决心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个“方案”中,不但规定了早餐工程放心早餐店标准,还对早餐工程的实施步骤、方法、监管等做了详细的安排。在相关部门努力下,全市开展了500个放心早餐网点的改造建设,使其达到食品卫生相关要求,力图让市民吃上物美价廉、干净卫生的“放心早餐”。

对此,中原区曾参与过2005年的“早餐工程”相关工作的一位政府官员回忆说,当年各级部门做了大量工作,“早餐工程”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街头早餐摊点、流动早餐车、早餐店的卫生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规范。令人遗憾的是,久而久之,市场仿佛对“早餐工程”不买账,“放心早餐”始终未能成为郑州早餐市场的主流,街头早餐摊点的“脏乱差”等问题出现反弹。最终,第四次“早餐工程”也搁浅了。

如今,记者在郑州街头巷尾穿行,已很难找到“早餐工程”网点的影子。每天早晨,众多市民不得不前往垃圾和纸屑遍地的路边小店和摊点就餐,消费者很难吃到放心早点。

“早餐工程”为何屡屡受挫

十余年来,政府部门对推进“早餐工程”不遗余力,意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问题却是积重难返。

家住东明路的市民路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附近有两处早餐摊点,马路上摆上几张破旧的茶几、一辆三轮车装着煤火和锅灶,就是早餐摊点的全部家当,供应的早餐经常是胡辣汤、豆腐脑、油条等“老几样”。

目前,我市大大小小的早餐摊点有4000多家,80%都是路边小店和地摊,人称“马路餐厅”。街头早餐摊点环境卫生状况恶劣,一直是政府部门整治的重点,

不仅仅是郑州的“早餐工程”面临困境,据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2007年年底调查,全国有45%的地市级以上城市启动了“早餐工程”,却大都几经沉浮,未成“正果”。有人笑称,“早餐工程”PK不过小吃摊!

今年年初举办的“努力开办早餐服务倡议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司长邸建凯表示,据调查,北京、上海、重庆、郑州、南京等城市约有50%的居民吃不上“放心早餐”,有70%的在外就餐人群对早餐质量不满意,“吃早餐难”长期困扰广大市民。

据郑州市统计局统计,随着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如今有60%以上的市民在外面吃早餐,而我市市区常住人口达326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00万人,按每人每天早餐只花2元钱计算,郑州早餐市场每天就蕴藏着600万元的商机。

“早餐市场这么大,早餐工程怎么就不见成效呢?”面对记者,很多市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早餐工程”屡屡受挫,主要原因是早餐是个微利行业。有业内人士测算过,经营早餐费工、费火、经营时间有限,人工成本高,每天收入3000元才能盈利,低利润、高成本的经营,让很多“放心早餐店”不是关门大吉,便是转而经营快餐。省餐饮协会副秘书长张海林认为,商家单纯卖早餐,很难维持下去,政府应当加强对早餐业的引导和扶持,制定优惠措施,培育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以前的“放心早餐店”纷纷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定位不准,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分析郑州“早餐工程”受挫的原因,省酒店业商会会长钱波认为,前几次早餐工程,经营的品种很单一,没有郑州市民喜爱的胡辣汤、包子等食品,有时用早餐车在街头销售的多是速冻食品,既不新鲜,也无法加热,吃饭的人没地方坐,时间长了,就没了生存的空间。人们要求早餐至少要方便、实惠,路边小店就迎合了消费者的这些需求。既称为“工程”,说明“早餐工程”并非短期就能搞好的,应该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

“早餐工程”再次启动

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今年6月,“早餐工程”重现郑州。

前不久,市政府发布的搞活流通促进消费的意见中,启动“早餐工程”被列为我市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

为推动“早餐工程”,政府此次出台的扶持政策,优惠程度超出了以往:3年内对实行集中生产、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的10家大型早餐经营龙头企业进行培育和扶持,企业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经营网点达到140个、早餐供应达到80%的,经验收合格给予50万元奖励。允许早餐经营龙头企业定时定点占道经营,其销售门店、亭、车可跨区域设置。重点培育3~5家早餐经营龙头企业,促进早餐业向规模经营、规范经营方向发展。

去年,商务部、财政部选定全国17个中心城市开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郑州名列其中。省商务厅也发布利好消息,将投入2400万元专项资金,在郑州等6个城市开展早餐示范工程建设试点。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企业纷纷借政府补贴的政策东风,在潜力巨大的郑州早餐市场跑马圈地。

“眼下,不仅有本地的餐饮企业经营早餐,还有一些运营比较成功的省外早餐品牌进军郑州,台资企业、洋快餐也来争夺早餐市场。”一位餐饮界人士告诉记者,虢国羊肉汤、仲记酒楼等一些本土的经营中晚餐的大型餐馆纷纷开始经营早餐,省会多家食品企业也跃跃欲试,准备上马自己的早餐项目,兰州、武汉、台湾等早餐品牌都有意进驻郑州,连洋快餐肯德基也加入到早餐市场争夺行列,意欲分一杯羹。

此次加盟“早餐工程”的很多企业,都是有备而来。一家专营早餐的企业总结了以前经营早餐的经验教训,设计出了“百变”早餐车,可以折叠,撑开后体积较大,每辆车上既有针对郑州市民口味打造的传统早餐品种,还有西安南瓜包、上海糯米卷油条等外地风味小吃,品种达30个左右,每月还要更新几个品种,品种比较丰富,各种早餐都有包装,匆忙的上班族可以边走边吃。早餐车上还有燃气灶,不时对食品加热,克服了以前无法加热的缺陷,让市民在冬天也能吃到热乎乎的放心早餐。

外地早餐经营企业抢滩郑州,使郑州早餐市场成了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必然引发早餐市场的又一轮“洗牌”。

一家早餐企业借助在兰州市场运营多年的成功经验,来到郑州扩张市场。记者了解到,该企业实行生产、管理、采购、配送、价格、形象“六统一”模式,已在二七区规划了近200个流动早餐点,计划将放心早餐网点布满市区,经营的早餐达6大类80多个品种,既有郑州人常吃的胡辣汤、油条、包子、豆浆、牛奶等,还有西点,并逐步从放心早餐向营养早餐发展,可以让市民3元吃饱,4元吃好。

为打入郑州早餐市场,这家早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郑州南三环建了8000平方米的早餐加工厂,生产能力可以满足50万人的早餐需求。该企业不仅经营早餐,还经营中午的快餐,在经营模式上也有许多创新,推出了一批适合儿童口味的品种,还计划推出早餐银行卡,孩子刷卡吃早餐,家长在银行为其充值,十分方便。

以前参与“早餐工程”的企业没有“中心厨房”,难以形成规模,很多产品是批发来的,增加了成本,价格高了消费者自然不买账。此次进入郑州早餐市场的几家企业,都比较重视规模经营,目前,两家企业的大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已建设完工,使“早餐工程”有了坚实的基础。

“早餐工程”能否取得实效

众所周知,吃好早餐才能保障身体健康,因此政府和市民一直对“早餐工程”寄予厚望。那么,再次推出的“早餐工程”,能否避免以前的覆辙,让市民吃上放心早餐呢?

据了解,“早餐工程”在南方的一些城市并不乏成功的先例。上世纪90年代末,厦门市启动“放心早餐工程”,参与其中的多家企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市民认可。这些企业还把在厦门从事“早餐工程”的模式复制到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占据了当地早餐市场的半壁江山。

郑州曾经没有大型早餐连锁机构,近期出现的几家本土早餐连锁机构,经营到中午依旧食客盈门。但相比路边早餐摊点来说,早餐连锁店2元一根的油条、5元一碗的胡辣汤,显然缺乏价格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市民胡女士说,这次推行的“早餐工程”能否取得实效,尚待时间的检验,最终还是要由市场说了算,因为只有提供便宜、放心的早餐,才能得到大多数市民认可。

我市的宾馆、酒店很少对外经营早餐,针对的也是高端消费人群,市民陈先生建议,政府应当适当给予补贴,鼓励软硬件都比较好的大中型宾馆对外提供质优价廉的早餐。另外,郑州存在大量个体早餐摊点,有关部门一定要常抓不懈,引导“早餐游击队”转化为放心早餐正规军,破解“早餐店不敌油条摊”的尴尬,“早餐工程”就能大功告成。

一位早餐企业的管理层人士认为,有外地的成功范例,有政府的引导和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早餐工程”的积极性很高,几家大型企业投入都在百万元以上,“早餐工程”成功的把握很大。

对于今年再次启动的“早餐工程”,市直主管部门的一位官员充满了信心,他认为,这次“早餐工程”是在国家扶持早餐行业的大背景下推动的,政府重视的程度超出了以往,还采取了“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原则,运作模式正日趋成熟,参与的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比前几年有了很大进步。

再者,“早餐工程”符合民心,市场前景广阔,尽管这条路可能还很长,然而,作为省会城市,郑州早餐市场不可能一直是“脏乱差”的局面,因此,“早餐工程”会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