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 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车司机》
心痛的抉择
评于润洋的《悲情肖邦》
日食随想
给心安置一个位子
柳下(摄影)
坝上金秋(摄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评于润洋的《悲情肖邦》

王彤

肖邦(1810-1849)出生在华沙郊区的热拉佐瓦沃拉,他青少年时期正是处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所以肖邦是个非常爱国的作曲家。而肖邦一生也几乎是专门为钢琴作曲的大师。他的创作可以分为波兰时期和法国时期。笔者要阐释的是巴黎时期创作的一首杰作《f小调幻想曲》作品49,该曲创作于1841年秋天,正值肖邦音乐创作的巅峰时期,作品完成于乔治·桑诺罕的乡间别墅。在单乐章大型体裁的创作中,幻想曲在形式创造的新颖和独具匠心方面都是佼佼者。

“在《幻想曲》里,我们已经见过多次的那位勇敢而热情的音响诗人,又站在我们面前了;从局部来看,这首乐曲充满了许多天才的乐句。但是从整体来看却缺失一个完美的形式。当肖邦写这首乐曲的时候,在他面前呈现的到底是什么形象——就只能猜度了;但我们可以说,这决不是快乐的形象。”德高望重的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肖邦研究专家,他曾引用舒曼的这句话评价肖邦的乐曲创作,正符合肖邦刚写完此曲时在致友人丰塔纳的信件中所袒露的“今天我完成了《f小调幻想曲》,天空是晴美的,而我的心却是忧郁的。”在我看来,这是对舒曼最好的回答,忧郁和诗意,在此曲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就悲剧——戏剧性而言更是写得最成功的一首之一,笔者认为,众肖邦学家对此曲的评价就是最好的证明。

该曲是从一个篇幅相对长的引子开始的,而这个引子的音乐素材在整个后续进行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在肖邦整个音乐创作中是极为罕见的。作曲家已经在曲首指明了它的进行曲性质。由这个引子使我自然联想到了肖邦创作的葬礼进行曲。引子引起最大的争议是英国钢琴家肯特那认为这个引子与主题关系松散,甚至在演出时完全可以删除它,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有的肖邦专家以e段称之为“凯旋”的音乐为依据,认定这是一首壮丽、充满乐观、胜利情绪的作品,得到了于教授的反对。理由是,第二个主题群虽然在整首乐曲中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将它与第一个主题群相比较,无论就其结构意义还是表现意义上而言,它毕竟很难被认为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他认为,作为一首“幻想曲”,这第二个音乐主题(e)同第一个主题群中的那个充满阳光、明朗憧憬(轻盈飞舞)的第二个音乐主题(b)一样,反映了肖邦心境的另一面,似乎是一种对奋起、抗争的一种想象,还远不是胜利凯歌。我们知道,肖邦是一位在音乐结构上不被传统完全束缚的、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但同时这位对巴赫和莫扎特情有独钟的肖邦,又是一位不会完全背离传统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创作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肖邦的音乐是感伤的,是一个失去祖国的爱国者内心深处的宣泄与呐喊。

悲剧(戏剧性)在肖邦的作品中是贯穿始终的。早在1831年秋,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祖国的沦陷,他精神上陷入极大的悲愤和痛苦之中,促使音乐创作从风格到内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与华沙时期创作相比,肖邦在自己音乐中的确迸发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力量。他创作的两首叙事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作品23号)和《F大调第二叙事曲》(作品38号)定会让大家想起密次凯维奇的叙事诗。的确,从中世纪的叙事歌到肖邦时代的叙事曲,真是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代的李斯特和稍晚的勃拉姆斯也创作过一些叙事曲,但在我看来,无论是与诗歌的联系还是就音乐中强烈的悲剧性而言,肖邦的叙事曲都是不可超越的,曲中蕴含的强烈爱国之情也是前所未有的。

音乐,正如于教授所说:“要注重声音文本。”任何乐谱脱离演奏都是毫无价值的。其实肖邦的每一首曲子都可以写一篇文章,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在大师逝世160周年之际,笔者衷心地希望他的音乐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飘荡,并成为音乐世界宝贵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