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永东 通讯员 岳金河 毛园)几位六七十岁的退休老人商议,每人每年挤出100元,资助给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以激励学子们奋发努力。惠济区古荥镇南王村大彭庄村民小组从自发成立“乡友会”助学组织,到如今发展成南王村“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彭庄分会,7年间资助学生31名,成为当地“关工委”工作的典范。
大彭庄地处郑州市区西北角,群众以种地为生,由于村里经济条件落后,教育资源贫乏,村里多年来少有人考上大学。2003年春节过后,在南王村大彭庄退休老人胡学礼的倡议下,大彭庄成立了“乡友会”。最早的6名成员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其中有担任原古荥镇党委副书记的孙泽中、郑铁分局桥梁工程师孙先保、原惠济区教育局古荥学区助理员胡学礼、原郑州二十中副校长胡学敬等。这些老人看到村里条件落后,便萌生了捐资助学的想法。他们宣布每人每年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拿出100元作为会费,对村里当年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
7年来,每到金秋时节,“乡友会”便打听村里谁家的娃考上了高中,如果家里困难,就给点资助;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就奖励路费。他们还出面请南王村委和大彭庄村民小组提供部分资金对学生们进行资助。虽然钱不多,对考上大学的孩子们而言,终究是个激励。几年来大彭庄考上大学的孩子渐渐增多,到今年为止得到资助的学生已达31名。
2006年7月,惠济区在每一个行政村都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大彭庄“乡友会”随即转成惠济区古荥镇南王村“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大彭庄分会,人数逐渐壮大,由原来的6人渐渐发展到目前的3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