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龙
补习班的广告打出来了,说是有个美国孩儿也参加补习。把中国孩儿和美国孩儿泡一块,让中国孩儿和美国孩儿互相学口语,多么好的创意!
哪来的美国孩儿呢?
招生的老师说,美国孩儿的父母是中国人,但这孩子不会说汉语。孩子在美国出生,加入了美国国籍,能说很流利的美国英语。
是这么个美国孩儿呀。
老师说,这个美国孩儿是回来学汉语的。让他和中国孩儿在一起,他向中国孩儿学汉语,中国孩儿向他学英语,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哦,是这样啊。
开学的第一天,中国孩儿果真见到了传说中的美国孩儿。嘿,这个美国孩儿,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怎么看都像中国孩儿。他真的不会说汉语,只认得一些简单的汉字。听中国孩儿说话,他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但他滔滔不绝说英语的时候,中国孩儿则像呆头呆脑的小傻瓜。
老师因人施教,让中国孩儿一句句教他说汉语,让他教中国孩儿一句句说英语。半个月下来,美国孩儿和中国孩儿混熟了,能够简单地会话交流了。他们首先在一起玩了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当然是美国孩儿扮演老鹰了,中国孩儿扮演鸡群。有趣的是,老鹰永远都抓不到小鸡,鸡们将老鹰拖得大喘粗气。美国孩儿不解地问:“鹰,为什么要捉鸡呢?”
中国孩儿不回答他,中国孩儿哈哈笑,中国孩儿笑哈哈。
游戏玩得很开心。中国孩儿又按照英语教材学演戏,演的是传统剧目《哭长城》。扮演丈夫的中国男孩儿在长城上倒了下去,然后,又死了过去;扮演妻子的中国女孩儿大声哭泣:“你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啊?”美国孩儿越看越纳闷,那名死去的中国男孩儿是应聘来修长城的呀。剧情的发展太奇妙了:中国女孩儿哭了一阵后,居然把万里长城哭倒了。
美国孩儿不理解,不理解就是不理解。中国的事就是这样,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样。身在其中,不理解也就理解了。或者说,理解的要理解,不理解的也要理解。当然,这是中国孩儿用美国英语演戏,美国孩儿不理解是不奇怪的。好在美国孩儿有中国血统,不求甚解,这也是最佳的选择。
补习班结束的时候,美国孩儿与中国孩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老师的提议下,他们去了饭店,共进晚餐。老师对学生们讲了一番中美差别的道理:“美国人与人接触,首先是拉开距离,然后再选择;中国人则是先混在一起,然后再区别。美国人的麻烦是容易孤独,中国人的麻烦是人际关系绞成一团。”
美国孩儿对此表示理解。美国孩儿指着桌上的菜肴,用生硬的汉语说:“你们就像你们的菜,切碎了,拌在一起炒。有时,还要拌上粉芡,黏糊到一起。”
中国孩儿听了美国孩儿的话,哈哈大笑。美国孩儿说出这番话,说明他已经理解了中国文化。可是,美国孩儿却没笑。也许,他想起了自己即将面临的孤独。回到美国去,谁和他讲汉语呢?虽然,汉语是母语,可自己的周围,没有说汉语的环境啊。想到这里,美国孩儿忧心忡忡地说:“在美国,我只不过是个香蕉而已。”
什么?香蕉?
“香蕉,皮是黄的,剥开后,里面是白的。这就是华裔后代,看起来像中国国人,但是不会说中国话。”
中国孩儿全都沉默了。中国孩儿上补习班,向美国孩儿学口语,是为了要到美国去的。听美国孩儿这么说,还要不要到美国去呢?
中国孩儿习惯于把想不通的问题交给家长,请父母定夺。几乎每个家长都这样对自己的孩子说:“当然,要去美国了!让你补习英语,就是为了让你去美国的!”家长们纷纷劝说孩子,要在美国站住脚,就要舍得把自己变成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