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上一版3
书是心灵的明灯
《读史览胜》
月饼的传说
童年的乌鸦和都市的麻雀
3
2
连 载
倡导精神文明
共建和谐社会
绿树丛中(国画) 王世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书是心灵的明灯

吴建国

古人所谓“修身自读书始”,“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先”,正是强调了书籍对净化灵魂、造就人格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书籍,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更能怡情养性、提升境界、达理通事,而且还能脱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并赋予人们一个宁静的心态、理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以及心灵的明灯。

我记得,法国的一位教育家,名字叫卢卡·彭纳,他对书籍的理解就更深刻些。他说:“书籍是心灵的明灯,护身的宝镜,是道德的典范,邪恶的宿敌;书籍是智者的桂冠,旅途的伙伴,家庭之益友和病者之寄托;书籍是硕果累累的花园,是鲜花盛开的草原;书籍是思想的储存库,是生活的再现。它能招之即来,求之必应,有问必答,始终恭候在一旁,效尽犬马之劳;书籍能驱赶黑暗启示光明,解除疑虑,敞开思路。书籍是灾难中之救星,幸福之先导,它使你增进财富,化险为夷。”

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品质、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生就的是肉体,后天养成多来自于读书。读书的过程,是事物运动的过程,是一种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直至获取新思想、指导行为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使自己得到知识浸润、受到书香熏陶,能向人们直接提供认识世界的智、发展世界的力、善身的道、修身的德。

生活中,有人面对世间万象迷惑不解,失去方向;有人面对人生困难,精神不振;有人面对诱惑,意志不坚。这一切主要缘于知识背囊里空空荡荡,缺乏一个富足的知识家园。如果拥有一个充实的家园,就不会随波逐流,患上空虚、“恶搞胡来”等病症,就会内心充实、心态平和、乐观豁达、堤坝更坚。更何况,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几何级数递增,读几年书用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经常坚持读书,像蓄电池那样不断地充电,才能及时补充知识、开阔视野。

卢卡·彭纳的这段话,概括了人们对于书的爱好和认识。你想,一个由身体或其他原因而丧失信心的人,看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鼓起了勇气,这书,不就是“心灵的明灯”么。列宁把托尔斯泰看做一面镜子,他的著作不就是“宝镜”么。一个行将堕落的青年,看了《道德概论》这样的书,改邪归正了,这书,不就是“道德的典范”么。一个有哥们儿义气的小伙子,看了《理想》这样的书,改掉了坏习气,这书,不就是“邪恶的宿敌”么。一个潜心研究的青年,钻研某一门科学,终于摘取了科学成果,这些书籍,不就是“智者的桂冠”么。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是《论语》中的两句话,我理解为学习好的人可以当官,为官做得好的人就应学习。学习,除了实践的学习,大多则是书本上的学习。在一些地方群众反映,“当官的没官样”。群众从干部身上看不到文化修养,看不到人格魅力,只看到专断的权力,就会失去对干部的信任。就个人修养而言,领导干部书卷气少,庸俗之气和浮躁之气就会增长。一个业余时间喜欢闭门静静读书的领导,和一个稍有空闲就纵情于娱乐场所的领导,在其下属中以及当地民众中的影响,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毛泽东一生与书籍为伴,获得了渊博的知识,造就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所具有的非凡才能。可以说,读书是领导汲取文化养分、打好文化基础、提高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书籍,使我们睁开双眼。每一本好书,都是黑暗中的一道亮光。这一道道亮光,将给我们这一叶暗空下的扁舟引航,直至寻找到风平浪静且又万家灯火的港湾,让“心灵明灯”更加闪烁!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