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郑 风 上一版3
书是心灵的明灯
《读史览胜》
月饼的传说
童年的乌鸦和都市的麻雀
3
2
连 载
倡导精神文明
共建和谐社会
绿树丛中(国画) 王世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无标题

我们家满族的姓是赫舍里。原本我祖父的名字,应该是赫舍里·英华。后来参加了改良派,他就改名为英华,敛之是他的字。中国人一般有两个名字。一个是爹妈或者先生给起的名字一般叫“学名”。第二个名字,即“字”,是自己起的,一般两个字,代表一个人在人生中追求的境界。我祖父的正式名字是英华,华的意思是花或是光芒。他选的字是“敛之”,意思是“不张扬,要收敛”。取意“光华内敛”,是谦虚,低调的意思。可以看出英敛之这个名字是在他成熟后起的。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号,号“万松野人”。

我追根寻宗最远也就到我祖父。我只知道我的曾祖父是个摇煤球的。离我们旗居住地不远就有煤窑,至今还在产煤。那地方有的是煤末子,穷旗人把煤灰和黄土混在一起摇成煤球,这种煤球冬天用来取暖,一年到头都可用来做饭烧水。据说我曾祖父靠摇煤球为生,是社会中最底层的人,比抬轿子的杠夫还下贱。他有五个儿子,我爷爷是老二,是个极不寻常的孩子。这孩子想要认字。

家里买不起纸。家的附近有条河,河上有座青龙桥,桥头有个很大的茶馆。孩子会去茶馆捡顾客扔下的包茶叶的纸。他把这些纸收集起来,带回家,在家练书法。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在茶馆喝茶的老道。老道问他捡纸有何用。

“练字。”他答道。

道士大感兴趣,和孩子聊了起来,最后道士说:“我收你为徒!你成了我的徒弟,需出家云游。”

“出家”字面上是离开家,实际上是离开尘世,意思是做和尚或道士。我祖父似乎愿意接受这个提议,所以他俩就从茶馆出发一直朝北京城里走去。他也没告诉他父母,就这么走了。

他们到城里时,已有很长时间没吃东西了,道士带他进了一个小面馆。在那里,他们遇到了一位专门给穷旗人教书的先生。那人正在独酌,因为认识道士就过来跟他搭腔。

“你跑这儿干吗来了?”他问。

道士大窘,吭吭哧哧地说:“嘿嘿,我刚收了个徒弟。”

“呸!”此人啐道,“你还收徒弟?胡说!把那孩子给我留下!”

我祖父就这么离开了道士跟那位先生去当徒弟去了,称为“书童”。当时的老师到有钱人家里去教馆,他们会收年轻的男孩做助手,称为“书童”。

每天早上祖父要搬着重重的一包书,还有纸、砚台、笔、墨,跟着老师走,他就这样干了好几年。

他很聪明,在那位老师的学生们学会之前,他就已经把所有的课都记住了。他写的字也大有长进。

终于出现了一位贵人,其实也是一位满洲破落贵族袭“将军”,虽然手下一个兵也没有。他请了这位老师到他家里为他女儿上课。慢慢地,我爷爷和这位姑娘的关系也就超出了一般的友情。

他当时十几岁,正是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和那位姑娘开始秘密地鸿雁传情。不幸的是,或者说幸运的是,不久就被一家之长发现了。将军十分生气,把女儿锁了起来,要办我爷爷。

收我爷爷做徒弟的那位老师把将军拉到一边说:“将爷容禀:现而今咱们旗人声望日下,皆因与洋人打交道总吃败仗。欲重振我大清的荣耀必得不拘一格降人才方可。依我看,咱们格格中意这小哥乃是爷的造化呀。他是我所有学生中最出类拔萃的。望爷三思。”

不到第二天,爷就想明白了,因为他给那位教书先生传信,大致是说:“行了,挑个好日子吧。”

就这样祖父和祖母结婚了。在当时肯定是很大胆的举动。在当时的中国,所有的婚姻都必须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来安排。我祖父只通过那位教书先生从中撮合就与他的心上人结了婚。

他这一结婚可就联姻了皇族。我祖母姓爱新觉罗,名叫爱新觉罗·淑仲。从我祖母那边数,我家是清朝雍正皇帝的十四弟,也就是传说中被夺嫡的那位允祯的直系后代。我祖母1925年去世,终年五十岁。作为一个女人,她的一生可以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十几岁爱上了我祖父,反叛当时的社会伦理和门户之见与他结婚。我祖父当时不过是一位本身并不富有的教书先生的助手。祖父创办《大公报》之后还请这位教书先生当了记者,这位老式的教书先生成了第一位记者,自由地报道当年时政,甚至还写社论呢。

祖父结婚后不久皈依了天主教,据我父亲说,我祖父是在街上听到一位传教士对人群宣道:“忏悔吧,你们这些罪人,主的天国已经近了!”这位传教士是个外国人,留着大胡子,用中文传教。

那天祖父在街上听到传教士的讲道,感觉如醍醐灌顶。他开始研究天主教的教义,最后受了洗礼。至于我祖母的信仰——当时女人想什么不重要。他信什么,她就跟着信什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