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穆斯林群众
欢度开斋节
胡锦涛昨赴美
出席系列峰会
60名劳模英模
迎国庆话发展
郑州日报社印务
发行中心将投用
喧嚣都市里的爱心家园
我省三人入选
全国道德模范
市领导会见IBM全球副总裁
嵩山路立交桥建成通车
我市实施应急预案保车站地区畅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喧嚣都市里的爱心家园
——陇海大院和“陇海大院现象”
高新海每天的饮食起居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们就这样无怨无悔地坚持了33年。
看球赛是一件快事,高新海喜欢和球迷在一起的时光。

本报记者 赵新蛟 安群英 文 李利强 图

郑州火车站南这个始建于1912年的陇海大院,作为陇海铁路的肇始地,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留下了无可替代的一页。

斗转星移,跨过近一个世纪的沧桑,如今的陇海大院是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的一个社区,有22栋不同时代特色的楼房,752户居民。陇海大院再度聚焦在人们的视线里,则是来自大院里围绕残疾人高新海自发形成的一个爱心群体带来的心灵震撼。

陇海大院,

33年的爱心接力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高新海1976年下乡当知青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造成胸部以下高位截瘫。1983年,高新海的二哥患肝癌去世,1997年,大哥患肺癌做了切除手术。去年,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一次一次的不幸袭击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对高新海的帮助却始终如一。

乍看,这就是一个爱心助残的故事。实际上,在去年3月份《郑州日报》策划的“寻找身边的雷锋”专题中,也确实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了报道。而在与陇海大院的一次次接触中,大家一次次被感动,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学雷锋故事……

长达33年的时间跨度,这是多么可贵的真情相守;一个并无血缘关系、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无怨无悔地照顾一个残疾人,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传承。

33年,历史长河的一瞬;33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高新海由25岁到58岁,走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只有胸部以上、双手还能活动,高新海的身边须臾离不开人,他下乡时的战友、儿时的玩伴、同院的邻居,一个自发形成的爱心群体自觉承担起照顾他的义务。

曾经的足球场上的一员虎将,每天需要人抱下床抱上车才能接近外面的世界;大小便不能自理,每天有人为他清理、倒便盆,像对待家人一样自然。

经常有人推着他看街景、散心,呼吸新鲜空气。

高新海自豪地说:“我还有自己的厨师、理发师、搓背工、家政员……”

常三、小生、小贵、老扁……一个个烙在记忆中亲切的小名,他们中,大的63岁,小的22岁;他们中,有人当了官,有人退了休,有人下了岗,有人刚刚步入社会;他们走进高新海的生活,成为他残缺身体的补充,构成他生命的一部分。

33年,一代一代人无私的爱转化为高新海自强自爱、乐观向上的生命阳光。他尽力帮助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高新海开朗的笑容、欢快的笑声常常让初次见面者惊诧不已。

陇海大院,

道德力量撼人心

去年9月,在北京残奥会举行、郑州冲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郑州日报》5人报道组带着深深的思考再次走进陇海大院。 (下转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