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奢侈品看富人显摆心态转型
个人信用不良记录应有“提醒服务”
做一个负责任的明星
官员财产从申报
到公开还要走多久
个性化斑马线的尴尬
“网络问政”风靡河南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从奢侈品看富人显摆心态转型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风头之劲,甚至超过了公认的“亚洲唯一发达国家”日本。这自然引起了趋于两极的反应,有些人大声叫好,认为这是社会富裕的最好表现;也有人对此感到忧虑,认为家底远不如日本等国厚实,奢侈品消费能力却率先与富人接轨,折射出的只能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风气,更有人将其和贪腐、不正之风、贫富分化和为富不仁等联系起来。

这些当然都有一定道理,但应该看到的是,在我们身边(注意是“身边”),许多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的时尚人士并非大富大贵,而是普普通通的白领甚至一般工薪族。他们买奢侈品的钱并非什么横财,而是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抠出来的。一双鞋、一瓶香水耗去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薪水的故事,每天都可以听到无数的版本。其中一些人是乐此不疲,另一些人却是不得不捏着鼻子“奢侈”。

“奢侈品”的定义是“非生活必需的高价消费品”,既然“非生活必需”,就当量力而行。中国是个“新兴”国家,人均收入还很低,在奢侈品消费方面“超英赶日”,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其他像中国一样的“新兴”国家,几乎都经历过这种“超前奢侈”的阶段。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成为英国国王后很长时间,法国的奢侈品一直是英国王室和上层社会的最爱;俄罗斯西化之初,不但法国、荷兰的一切都被贵族们追捧,甚至不少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在自己家里放弃俄语,改用生硬的法语对话;由乡巴佬“暴发”为法兰西皇帝的拿破仑,继承了从王室气派、贵族体系直到宫殿、名画在内的一切奢侈品;而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小说《达曼戈》中,那个骤然发家的非洲酋长达曼戈,同样把从怀表到步枪等一切他认为“高档”的东西,都一股脑挂在自己身上。

国如此,家也如此,大户人家的“公馆菜”更讲究品位、烹饪,而暴发户则特别垂青名贵食材;世家子弟的服装面料名贵、剪裁得体,但看上去却未必醒目,而乍富者则往往一身炫彩,甚至连名牌商标都不舍得揭掉。

说到底,这种“新富比旧富更显摆”的心态,是一种转型期的焦虑和不安:他们渴望获得和“真正富人”平起平坐的对待,渴望得到社会对他们新身份的认可和尊重,但刚刚富裕一点的他们,所能想到的争取手段,却只有金钱。把钱花在奢侈品上,恰反映了这种复杂心态。

不仅如此,整个“新兴”国家的社会价值标准同样处在转型期,对成功与落魄、有用与无用、值得交往还是应该排斥,等等,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简单到以财取人、以衣装取人、以是否“时尚”取人的地步。在家庭逐渐小型化的当代中国,对某种奢侈品、某类奢侈生活方式的共同仰慕,甚至成为许多社交圈子的黏合剂,这自然也造成了不少人“被迫奢侈”、“超前奢侈”的怪象。

要缓解这种“超前奢侈”现象,能做的事很多,然而说千道万,最终都须落实到一点:给每个人找到除金钱、奢侈外更多展现自我的空间,给成功寻得除 “财富”、“名牌”外更丰富的评判标准。俗话说“五代出不了一个贵族”,要摆脱这种狭隘心理和社会风气,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这个过程却未必不能大大缩短。关键在于社会也好,个人也罢,都应尽快让自己的头脑和品位,跟上财富和奢侈品发展的速度。 陶短房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