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建国大业》:向祖国献礼
山水即故园
中原大舞台
塔沟小子演练忙
河南男篮主场决战
北京故宫文物
10月赴台“寻亲”
8部中国影片
亮相东京电影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建国大业》:向祖国献礼
——访电影剧本原创作者之一王兴东

本报记者 李 颖

电影《建国大业》剧照

国庆献礼大片《建国大业》以超豪华的演员阵容在全国上演,公映3天票房过亿,激发影市的火爆。站在一个甲子后的今天,回望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影片所选的时机与视角可谓独具匠心。

电影改编自金牌编剧王兴东、陈宝光创作的同名大型史实性长篇小说,眼下,这部长达40万字的同名小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记者昨日通过该书责编联系到王兴东,听他讲述了这部史诗性正剧的诞生经历。

国旗点燃创作激情

王兴东曾创作过《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荣获大奖的电影剧本。说起创作缘起,王兴东谈起了五星红旗。“它飘扬在地球上60年了,这面旗帜就是由第一届人民政协在2992幅国旗图案中投票选定的,当身为政协委员的我知道它的设计者竟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工人后,非常惊奇。共和国的背后,究竟还蕴藏着多少奇妙而鲜为人知的故事啊。”

王兴东说,一次,政协文史委主任王蒙跟他谈起了第一届政协会议曾遭遇重重障碍和阻力:冯玉祥将军为参加政协会议途经黑海在船上被火烧死;李济深从香港乔装商人冒险北上;张澜在上海险遭反动派特务暗杀。“我能把这段惊心动魄的史实做成电影剧本吗?”2007年,王兴东创作剧本的想法被批准立项。

摆脱史实式流水账

之后,王兴东全身心投入了创作。为走出资料堆找到更准确的感觉,他到河北省西柏坡、城南庄,到南京、上海等地实地考察;为了更准确地写好毛泽东这个人物,他请来了15岁就开始研究毛泽东的好友陈宝光。

王兴东说,故事要围绕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如何完成“建国大业”展开,可是面对浩瀚的文史资料,那么多参加政协的历史名人,怎样写比写什么更难。“不能面面俱到成为大量史料的罗列,观众要看的是故事,编剧必须要讲出一个好看的故事,而不是列出一群人物的名单。”

最终,故事确定以毛泽东为主角,以“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角度,重点表现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三位非共产党的副主席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情谊。“这样就避免了流水账式地交代众多人物,而使用了足够的篇幅展示统一战线思想和协商建国的情怀。”王兴东说。

各种人物都有表演

尽管没有涉及更多的战争,然而这是一场尖锐的政治较量:无情和有情,残酷和宽容,独裁和协商——60年前关系中国命运的一次盛会上,各种政治人物都有所表演。

故事展开了:中共如何安排李济深摆脱特务跟踪,从香港上船北上大连;如何布置上海地下党从虎口中营救出张澜;又如何派邓颖超赴上海诚请宋庆龄赴北平开会等。

历史被赋予了血肉:因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平,北平成了宋庆龄的伤心之地,不想前来。在邓颖超耐心细致的劝说下,宋庆龄终于同意北上,毛泽东到车站迎接。

整部小说45万字,历史翔实,有很多生动的细节。

王兴东动情地说:“‘召开一届政协会,接生一个新中国’,《建国大业》是我们这批新中国礼炮催生下的孩子,怀着对共和国的感情,呈献给这个难忘岁月的礼物。”

而今,就在《建国大业》导演和演员频频亮相时,王兴东又在忙活话剧《北平1949》了,“是写傅作义这位对于北平解放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

相关链接

王兴东:生于大连,满族,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作品《留村察看》《孔繁森》《良心》等获得政府华表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两次获得华表奖最佳编剧奖和13届、17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为北京奥运创作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引起热烈反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