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2版:郑 风 上一版3
酒文化的衍生物——吻
味 道
京兆王墓
陆布衣的药香杂文
读 蓝
山河(国画)
硬笔书法
小村春意(水彩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陆布衣的药香杂文

周华诚

杂文家陆布衣(陆春祥)最近出了一本新书《病了的字母》。翻开一看,顿时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细细读之,从体例到行文都洋溢着一股药香,如一罐土陶坐在慢火上熬着十八味中药,其滋味也庞杂,其药性也绵厚;一个个篇什,在字里行间对纷繁世相作了一罐乱炖,好读得那叫一个酣畅。

近些年来,各种报刊杂志都辟以大量篇幅用以刊登一类评论文字,盖因评论就是力量,评论就是旗帜。这类文字,可以用酒来形容——是啤酒,冲了太多水,淡而无味;是烈酒吧,一喝呛人,少了些叫人巴唧嘴的感觉。说白了,就是少了熬制的过程,整个制作流程太流水线作业,也不能怪作者太没有耐心,只能怪媒体就是这么急性子,如今媒体竞争这么激烈,谁都要抢着先发言。

陆布衣的杂文,倒是像个慢性子。把事情揉碎了讲,扯得远一些,讲得俏皮些,看他掰得杂七杂八,看他扯东扯西,其实有一根“筋”在里面串着,这根“筋”还带着一连串的幽默感,慢性子才有幽默感,你一个心急火燎屁滚尿流奔忙赶路的,哪有心思讲究啥幽默。写文章也是这样,好看的原因倒不是你讲了什么正确的大道理,而是在道理之外,你还讲了什么。就像一罐子里头,最对症的可能只有那两味,可其他十多味你也少不了啊,药味醇厚就是这么来的。

陆布衣对于药的熬法,是有些穷讲究的,比如若干年来他一直在尝试着实验杂文的写作,譬如笔记体杂文,譬如“胡话”体杂文,这就很有趣。这比那些动不动就引用大师说、哲学家言的文章要好看多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倘若中学生要多摘录几句名人名言以备高考之需,那倒另当别论。杂文之杂,也在于形式,如果成千上万的评论文章都是一副面孔,我倒看不出它们杂在何处,何杂之有。这本《病了的字母》,就很有些意思,每篇文章之前都缀着一味中药,打开一篇杂文,先认识一味中药,其药理、功用都写着,可供玩味。也对,这年头的文章也就如路边野草,想要济世经国有点难,可认得的人仔细瞧瞧,那怎么着也是一味药,治些头疼脑热还是真有些效果。胡适大师不是早说过了嘛,写文章分析问题也如同看病呢。

至于有人说,中药担不了急诊室的重任,这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误解——只要用对了症,中药也是能治急病的。可惜,越来越多的医生急功近利加之对自己的水平不自信,愣是把中药远远地抛到一边去了。因此,陆布衣这本《病了的字母》还可以说是对中药的发扬光大呢。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