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俊礼 文 许大桥 图
深秋的邙岭五彩斑斓:郁郁青山,层层绿浪,红绿交织。她以柔和悦目的色泽愉悦着人们身心的同时,也让人深切体会到“绿潮”、“林海”、“绿浪”的含义。
这些浩瀚的森林和翩翩飞翔于绿城上空的白鹭,只是郑州近几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一个剪影。
谁能想到,郑州林业生态建设也有痛苦期:由于过度开发利用,使上世纪80年代位居全国绿化前列的“绿城”郑州退了颜色,生态建设速度不快、质量不高、建设成果保存难、辐射力不强。
谁能想到,跨入新世纪的郑州经过七年森林生态城市的建设,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重夺“绿城”美誉,成为生态宜居、绿色葱茏的生态城。
2003年,是我市绿化史里程碑式的一年。这一年,郑州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林业结束了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历史,进入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时代。也就在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启动了森林生态城建设工程——利用10年时间,投资37亿元,在城市周边建设百万亩森林,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宜居城市。
自此,全市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整合生态建设资源,探索快速推进生态建设、保留建设成果的治理模式,通过建设高质量的精品工程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建设超常规发展。 有数字为证:造林绿化投入从2003年的0.3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4.7亿元,累计投入达17.4亿元,如此大手笔在全国尚不多见。
经过7年建设,生态建设工程提前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市新增100万亩森林,总结探索出10余种治理模式,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提高到90%、85%。
我市通过实施森林生态城建设,黄沙漫漫的黄河故道已是满眼碧绿,光秃秃的邙岭也已郁郁葱葱,熊儿河和东风渠两岸披上绿装,气势恢弘的郑州树木园浓绿如黛。如今,沿城市北部黄河大堤南岸,形成了一道宽1100米、长74公里的绿色长龙,围绕中心城区,建成了西北、西南、东北、东南、南部五个10万亩以上的核心森林组团,并日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生态改变郑州,绿色融入百姓生活。郑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2007年,成为全国率先开展生态效益监测评价的城市;2008年,郑州黄河湿地公园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绿化领域最高级别的盛会——第二届中国绿博会举办权被郑州收入囊中。森林生态城建设所产生的效果已开始显现: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以上的天数为325天,达标率为88.8%;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生态城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总货币值达146亿元。
如今,市民明显感到,风沙弥漫的天气减少了,蓝天白云的日子增多了。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生态型郑州正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