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水流云在 10
阳光的声音 9
父亲曾在阅兵方队中
胸前的国旗
国旗升起来
共和国不会忘记
国庆感言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共和国不会忘记

李秋生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如今,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0个光辉历程。但是,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

新中国国名提出者

1949年6月21日,在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上,当讨论到新中国国名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奚若先生提出了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的意见。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采纳了张先生提出的新中国国名,并写进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新中国国旗设计者

1949年8月中旬,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曾联松,将他设计的“五星红旗”国旗图案寄送北京。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旗,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从此,由曾联松设计的编号为323号的“五星红旗”被正式确定为新中国国旗。

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缝制者

1949年9月27日,北京美术供应社女工赵文瑞,接受了缝制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后,立即去前门外的瑞蚨祥绸缎店,买回红绸料和黄缎料,精心制作起来。她经过两天废寝忘食的劳动,终于缝制成了一面长460厘米、高338厘米的五星红旗。10月1日下午3时10分,赵文瑞缝制的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由毛主席亲手升起在天安门广场。

新中国第一根国旗杆的制造者

1949年春,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检修接受了市总工会交办的一项任务:为新中国开国大典制作国旗杆。接受任务后,当时的检修工人唐俊民、程宪臣、邓世华、吕长福、赵履增5人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克服了没有设备、没有钢板和电气焊水平低等困难,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做好了一个直径5米,用水泥灌注的旗杆底座和一根由三节钢管连接,底部直径10英寸、上部2.5英寸,近30米高的国旗杆。这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旗杆。

新中国国徽制作者

1950年7月,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高庄,接受了制作国徽模型的任务。他遵照周总理“向上、响亮、挺拔”的修改建议,在原设计的基础上,突出建国本质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将国旗、天安门、齿轮、麦稻穗和红绶带,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整体。8月18日,高庄设计制作的国徽模型被一致通过。9月20日,毛主席发布命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及国徽图案的说明。

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者

1950年秋末,沈阳第一机床厂19号铸造车间铸造班班长焦百顺,接受了铸造国徽的任务,他和另外两位工人组成的国徽铸造小组,经过多次的摸索,攻克了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提前20天完成了任务,铸造出了直径分别为100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3种规格,质地为铜铝合金的国徽。1951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新中国国印刻制者

新中国诞生前夕,周总理委托杰出的民主人士陈叔通先生去上海物色治印专家,替中央人民政府镌刻印章。陈先生找到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王因年事已高,便力荐弟子顿力夫。顿力夫原是王老先生的黄包车夫,兼做家中杂活,忙中“偷艺”,潜心钻研,刻技令王老先生惊叹,遂收为弟子。他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精心镌刻的新中国第一枚国印,受到周总理的高度赞赏。

新中国国歌作者

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然而它却如一支革命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激励着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浴血奋战。1949年9月25日,在国歌讨论会上,徐悲鸿、梁思成等人力荐《义勇军进行曲》为新中国国歌。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义勇军进行曲》为新中国代国歌。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代国歌为正式国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