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献
郑州市于2007年5月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以来,全市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先导,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主线,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知识产权事业迅猛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全市知识产权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建立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途径,进一步加强了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在六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845件,授权量3979件,同比分别增长12.1%和74.4%。其中发明专利1710件,占全年申请量29.3%,同比增长81%。全年申报注册商标1244余件,驰名商标11件,著名商标121件。
(二)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出台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驻郑大型企业和大专院校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郑州市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机制》、《郑州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了专利申请、转化、示范培优等专项资金。2009年7月31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条例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开始,由我市牵头,构建了洛阳、南阳、新乡、平顶山、驻马店等六市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形成了省、市、地、企纵向四级联动保护机制和知识产权、公安、工商、版权、农业、海关等横向联合保护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知、警、企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通道”和维权援助机制。2007年以来,全市共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12次,查处专利侵权纠纷和假冒专利案件134件,结案率88%。查处商标侵权案件1812起,查缴非法出版物210万册。公安机关查处知识产权案件1168起,法院审理知识产权案件552起。
(四)知识产权宣传活动成效显著。在每年的“4·26”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期间,市、县(区)、乡(街道办)、企业四级联动,市知识产权局和工商、版权等部门联合举办大型宣传活动,印制了《知识产权ABC》宣传画册、《郑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光盘等,向市民免费发放。2007年起,全市每年发布《郑州市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白皮书》,2008年首次开通了郑州市知识产权网。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媒体支持、公众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宣传体系,通过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良好氛围。
(五)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大大提高。近年来,我市率先提出“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新思路,启动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四个三”工程,即围绕机械制造、生物医药、超硬材料等支柱产业,每年培育3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3个优势区域;实施30个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利项目;培育3家专利技术产值超亿元企业。2008年,启动了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工程,建立了知识产权维权、投诉、展示、交易、转让和孵化6大中心。目前,全市共培育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区域21个,其中优势企业16家,创造的专利数量占全市专利总量的35%,发挥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知识产权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种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我市发明专利、技术标准、注册商标拥有量大幅增长,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实现资本运营、低成本有形扩张的知识经济彰显了独特魅力。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等领域一大批发明专利,支撑了我市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冶金、新材料领域的发明专利,支撑了超硬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领域的发明专利,支撑了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海力特公司的高压细水雾灭火专利技术,荣获中国首届创新标准贡献奖。大方桥梁公司的大型轮胎搬运机专利技术,荣获中国机械科学技术一等奖。“宇通”、“三全”等一批知名商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势不衰;威科姆、光力科技等一批以专利技术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电视剧《快乐星球》、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一批自主品牌,支撑我市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市的知识产权工作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与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从专利、商标、版权等数量和质量来看,我市虽然总量居全省之首,但与武汉、广州、济南等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如2008年我市专利申请量5845件,低于广州市13968件、深圳市36249件、武汉市11270件和济南市11572件。二是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乏。全市现有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司法领域,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法律、管理、经营人才十分欠缺,尤其是缺乏精通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实务技能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导致许多企业无力谋划知识产权事业的长远发展。三是知识产权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市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尚未建立完整的专利信息数据库,知识产权投诉、维权和法律援助等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下一步工作目标
当前,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必须认真把握以下工作重点。
(一)基本思路。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以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努力提升市场主体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经济,为全市跨越式发展和“三化两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作用,又要制定导向性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以本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示范效应,提升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能力。三是坚持能力建设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大力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注重知识产权管理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促进能力发展。
(三)工作目标。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把我市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完善、创造活力强劲、市场化水平较高、保护机制健全、管理水平一流的知识产权强市。具体包括:
1.专利与标准。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等手段,加快专利产出速度和结构调整。未来5年,专利年申请量增幅保持在20%以上,到2015年达到1万件以上。鼓励、支持企业、行业组织运用专利参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技术标准制定。到2020年,拥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专利拥有量、技术标准制定等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商标和地理标志。5年内,全市注册商标达到25000件以上,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以上,省级著名商标达到150件以上。到2020年,全市注册商标数量、知名品牌数量、商标国际注册数量等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3.版权。充分发挥我市动漫、计算机软件、文艺演出等现有版权优势产业引领示范作用,完善版权交易市场,打击各类侵权行为,使核心版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成为全国区域性版权展示和交易中心。
4.植物新品种。大力扶持主要农作物、林果、蔬菜、花卉、森林植物等新品种的培育,积极推动将育种创新成果转换为植物新品种权。到2020年,成为重要的区域性植物新品种培育、展示和推广基地。
5.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建立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协调机制。重点推进中医药、民间戏剧、曲艺、工艺、武术等资源的传承和合理挖掘。到2020年,全市丰富的传统知识、民间文艺和遗传资源的竞争优势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6.商业秘密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妥善处理商业秘密保护与人才合理流动、企业自由竞争的关系。今后5到10年内,加大集成电路产业政策实施力度,加强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的有效利用,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
三、建议与思考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知识产权导向作用。设立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基金,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大专利转化实施项目支持力度,对试点示范企业、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和企业,以及转化前景好的专利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在科技项目立项时,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该项目能否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依据,给予导向性支持。
(二)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郑州市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依托河南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平台,开展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成立知识产权研究会、专利、商标和版权等行业协会,为社会提供咨询、检索、交易等服务。规范和发展专利事务所,增加信息服务、无效专利应用、法律状态提示和法律援助功能,实现“多功能、专业化、规模化”,力争两年内形成覆盖各县(市、区)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及支柱产业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支持企业通过强化科研、生产、流通、专利交易等环节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自身权益。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和法律援助机制,针对郑州市会展业实际,设立大型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咨询投诉办公室,受理知识产权纠纷投诉。完善对外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审查、登记制度,抓好科学研究、生产流通、技术贸易等方面专利保护。加强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的保护,打击盗版,促进软件正版化。在商品流通领域开展承诺销售“正版正货”活动,在全社会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利用“3·15”、“4·26”、“科技活动周”等载体,在新闻媒体开设知识产权专栏、制作知识产权电视专题片或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节目,配合媒体搞好宣传;坚持定期发布《郑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状况白皮书》;广泛开展知识产权“五进入”活动,即知识产权进企业、进机关、进村户、进学校、进社区;举办知识产权高层论坛,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