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4版: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
创新思路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活力
新时期加强党性修养的路径和方法
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税收管理工作
应对危机更需“责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让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

近年来因青少年媒介使用不当导致悲剧的事件不断,以“瘾”为代表的青少年病态性媒介接触行为和习惯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了无数家长和教育者的一大“心病”。面对电击疗法、“魔鬼训练”、“网瘾”戒除应对乏术的现实,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用科学、系统、完善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媒介素质是当务之急。

青少年的媒介使用现状

对青少年媒介使用现状的担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出自一位英国少年的《罗布森研究》报告显示,欧美国家青少年已逐渐抛弃传统媒体,而对新媒体表现出浓厚兴趣。美国的一项调查认为,6%的美国网民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港台地区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为超过10% ;我国大陆的这一数字更高: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CNNIC)第24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而青少年网民就为1.75亿人,其中,10~19岁少年人口占据的比例高达33%,比例最高,而他们使用网络的首要目的是玩游戏。

美国九成两岁以下儿童沉迷于看电视。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调查数字,但从4亿青少年中约2.5亿因看电视导致近视的数据看,这个比例也很高。媒介的“麻醉”作用不仅让这些沉溺于电视的孩子成了“沙发上的土豆”,长期不参加身体锻炼,而且会影响他们将来的智力发育和人格成长。美国《普通精神病学文献》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长时间沉迷于电视和电子游戏的青少年长大后更易患上抑郁症;最为可怕的是,媒介的“麻醉”功能正在使我们丧失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判断能力、行动能力的下一代。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兴起的一种新教学科目,最早由英国学者提出。清华大学的刘建明教授认为,所谓媒介素养教育,简单地说,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通过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鉴别能力和批评能力。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早在20世纪30年代,丹麦就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和丹麦等国家的理论倡导和教育实践,开辟了学校文化教育的一个崭新领域,促成了早期媒介素养教育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独立学科地位,并蔓延影响到拉美、大洋洲、东南亚等国家。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世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呈现出上升和强化势头。

相对而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比较落后。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和实践倡导,但总体水平相对低下。因此,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走向普及理应尽快提上日程。

对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构想

首先,决策层和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采取有步骤的分层试验措施,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化、日常化乃至制度化,在摸索中探寻合适的教育途径。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我国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可分为三个层面,分四步走。三个层面包括:高等教育层面,一方面组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对我国现存的媒介素养问题作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分析,同时培养高级媒介素养教育人才、专才,做好媒介素养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中小学教育层面,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媒介使用心理和习惯,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和重心,也是解决当前青少年媒介利用问题的“治本”之举;社会教育层面,重点是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家庭和社区,将管理和教育结合,使家长、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在同时关注三个层面之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可以分四步走:一是问题和对策的研究论证阶段,由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学、有效、有序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快速培养教师,完成教育所需的师资储备;三是推广普及,通过媒介宣传、组织手段等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四是对前期试验的反馈和不断调整,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并走向制度化。 张淑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