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闫德利 一个迷情年代的错乱符号
对摊贩开放街道的正面价值
当冷漠成为一种“病症”
日光浴晒的是什么
埋雷
乡镇农技人员生存现状调查
潜规则重重 职称已成中国之“累”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乡镇农技人员现状
乡镇农技人员生存现状调查
基层农技人员在田间开展调研活动(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李 青 文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农村市场的快速发展,乡镇农技人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进行了转变。然而,在转变过程中,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不同程度“线断、网断、人散”现象。新形势下,乡镇基层农技人员缘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一名乡镇农技人员的情怀

秋风轻抚着大地,农田里一派忙碌景象。一位老者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在田埂上,不远处几只小麻雀绕着稻田飞来飞去,刚翻新过的农田透着泥土的清新和芬芳。眼前这一切,对这位老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已经在这个工作岗位上干了30多年,几乎每块田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这位老者是登封市宣化镇农技站站长景更新。

年近六旬的他看上去有些弱不禁风,提起自己的工作,景更新摇摇头显出了一脸无奈。他说:“我在农技这个岗位上工作已有30多年了,负责16个村委农技工作,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下乡去考察,给农民讲授怎样种地、配肥、灌溉等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跑几年,不知道还能为乡亲们服务几年。”

景更新告诉记者,从他接触这个工作以来,几乎都没在办公室长时间待过,更别说休息日了。因为乡亲们需要他。天天待在办公室里,不去下乡考察永远发现不了问题,培训传授技术,为乡亲们做事,他特别高兴。

“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靠的是政策,是科技,是人的努力,我们就是农业科技的传递者。专家不通过农技人员很难将技术广泛传递给农民,农民不通过农技人员也很难找到专家,为了乡亲们的利益我累点儿无所谓。”景更新说。

景更新欣慰地说:“这么多年了我还真喜欢上了农技工作,如果有一天我跑不动了,还真有点感到孤单。”

景更新回忆说:“前年,有一个同事由于身体不好病情很重,无奈之下只好在家养病,但他心里很不踏实,放心不下乡亲们的农作物,拖着虚弱的身体下田指导农民。农技人员生不得病,农民太需要我们了。真不知道我哪天跑不动了,农民找谁给他们指导。”说到这里,景更新显出了一脸无奈。

农技人员应带领农民群众走勤劳致富的道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可现如今农技人员的作用却差强人意。

登封市农业广播电视分校校长申俊华说:“乡镇农技人员流动性大、专业人员缺乏,自1993年后几乎来就职的大学生都不是学农业专业的,这些不是学农技专业出身的农技人员对农业技术一点都不了解,没法和农民进行沟通,更别说传授经验、技术,乡镇非常缺乏专业农技人员。”

申俊华告诉记者:“去年农业局分配来了一个南京农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她是农业局近10年来进来的唯一一个农业方面的大学生,可就在今年她又被调到市政府工作了。”说到这里,申俊华校长显得很忧虑。

据登封市农业局王庆祥主任介绍,农技人员离岗自谋职业的比较多。有些人因拿不到工资,又完不成上交任务,被迫离岗自谋职业。其中,有一个乡镇兽医站原有技术人员10名,现有8人离岗。某镇政府,曾经从农业院校调入5名大中专毕业生,只有一人到农口单位上班。其他几名学生,不愿意待在农村,都到城市找其他工作。

申俊华告诉记者说:“专业大学生不愿意来乡镇工作,只能招那些非专业人员来填补缺口。可这些人员比较懒散、对农业知识欠缺、年龄也比较大,好像都是在应付工作,管理起来非常麻烦。”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王庆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事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严重不足,这是影响农业科技推广的关键因素。由于多次乡镇机构改革,一会儿将农业机构上划,一会儿又将机构划归乡镇。周而复始,致使农技人员始终处于青黄不接状态,目前从事农技推广的人员,多是以前的老人,某镇目前农技人员年龄均在45岁以上,年轻大学生几乎没有。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慢,因受资金等条件制约,农技人员外出参观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与技术发展不能同步。”

吴鲁智,这位从事多年农技的工作者分析说:“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普遍存在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困境之中。如某市(县级市)农业系统40个事业单位,685人,年需工资总额208.3万元。而1995年的经费预算总额仅有113.9万元,只占工资总额的44.6%。工资尚无保证,农技推广经费更无从谈起。职称评定也很难,由于长期不干业务工作,使晋升职称相当困难,从而导致了越是贫穷的乡镇,越需要农技人员,而农技人员却最不愿意到这些乡镇工作。如某市(县级市)西部几个贫穷乡镇,目前还是执行1992年的工资套改前标准,其余部分都作为档案工资。所以,近年来这里的各站几乎没有增加一个大专毕业生。就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同样农技人员的工资也比在县城工作的少150多元。”

农技人员如何走出困境

一位高级农艺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想把乡镇农技工作现状彻底解决必须加强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规划,根据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以优势资源定产业,以产业定人才,围绕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制定乡、村短期和长期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规划。通过帮扶、对口支援、引进技术、有偿服务等方式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提供平台,各个县、乡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档案库,切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合理利用和流动,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去发展,特别是要选荐一大批具有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大、中专科技人才到农村担任村干部。”

吴鲁智根据多年的农技经验告诉记者:“要大力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还要对农技人员加强管理。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各类金融机构要为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提供经济支持。依法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支持他们在技术引进、培训、开发、推广和成果转化中开展有偿服务,以此,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应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积极给予扶持,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