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6版:世态万象 上一版3
谋定而后动
微尘
不要正儿八经地忧伤
不比为贵
家常话哲理
种子定律
多比幸福感
不择优录取
课间五分钟
“暗试”是个纸老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不要正儿八经地忧伤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或者,说某人过于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等等。其实,生活里,有一些人是愿意“沉浸”或“沉溺”在忧伤情绪中的。

去博客里转转,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的博客基本上是“天空布满了忧郁的云”。从他们的文章题目就能看得出,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或淡或浓的忧伤中度过。

这些人非常愿意盘点,盘点的都是过往岁月里的不顺、委屈、伤痛。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把这些东西拿出来一一梳理。

而情绪这个东西,假如正襟危坐,打开电脑或摊开日记本,正儿八经地把它写下来,是需要酝酿的。想把自己的情绪很合适地落到笔端,形成文字,需要大脑勤奋地做一些后台加工才可以。有些作家在写一些苦难意识浓重的小说时,自己的情绪与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其同哭同笑。有位作家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就曾口吐鲜血。可见,长时间写这样忧伤的文字,对人的情绪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受忧伤文字的影响,一段时间走不出这样的伤感基调,人的情绪乃至身体都会受到损害。

女人多数有倾诉欲,她们喜欢把自己的事情说给要好的女伴儿听。至于不关自己太隐私的事情,则愿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一些负面情绪,则在她们的这种倾诉中被一次次描摹,继而扩大。

人很容易受心理暗示影响,一种理论说得次数多了,就容易形成公理。一种本来不明显的伤感被描述的次数多了,就愈加清晰起来。清晰的伤感情绪笼罩着自己的天空,谁的心情会好呢?

多愁善感,可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心理学家指出,多愁善感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早在公元2世纪,希腊医生、解剖学家加连发现一些病人常常会陷入一种极端消沉的状态。他们感叹生命短暂、人世无常、人生孤独,就连窗前飘落的树叶也会让他们泪水涟涟。这类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于是,加连医生把这种现象写进他的著作中,并把它归类于精神疾病。

曾经,多愁善感作为敏感、脆弱、富于幻想人群的重要特质,成为艺术气质的代名词。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几乎所有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以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经为荣,自嘲为“忧郁的疯子”。社会进入物质时代,多愁善感的性格愈加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因此,对待忧伤情绪,还真不能太纵容了。

首先,培养自己有阳光的眼睛和阳光的心。心理学家在引导人们减压时,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想一些令自己快乐的事。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一些美妙的事情,哪怕是一些美妙的设想,心情会非常好。看一些轻松的文章,写一些轻松的文字,都会令自己身心愉悦。

其次,对一些令自己不快的事情,学会放在脑后,不要一次次与他人讲述。你的每次讲述,都是在记忆中进行了又一次强调。你应该清楚,他人永远不能真正帮助你,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无谓的倾诉是要取消的。

最后,改掉情绪自虐的习惯。人为地渲染悲观情绪,或者拖延忧伤情绪的持续时间,是自虐心理在作怪。一个叹息不断的人,是不受周围人欢迎的。一个压抑、情绪低落的人,是被这个时代所排斥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的是心灵的放松。

一段时间内抛开你的那些忧伤的文字试一试,拉开你的窗帘让阳光进屋内试一试,和朋友们讲一讲开心的笑话试一试。你会发现,快乐的旋律开始在你身边回响,这里没有忧伤的舞台。

摘自《家庭主妇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