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鲁民
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溘然仙逝,缅怀钱老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不禁使我想起他的一件动人往事。 2007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院士96岁华诞,《科技日报》社举行了“学习钱学森,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对于这场研讨会,钱学森一再表示,“向我学习,我不敢当。但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是件大事,希望会议开得成功”。(2007年12月12日《广州日报》)
虽然,钱学森自谦“不敢当”,但我们都知道,他对中国国防科技建设居功至伟,是载入史册的历史伟人,也是中央组织部确定的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并列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向他学习,他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想当年,钱学森为了回国参加祖国的科学建设,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待遇,放弃了他在国外科技界正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头衔,并且冲破了美国反动势力的种种迫害和打击,不怕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回国后,他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为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一些报刊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可钱老却多次坚拒:导弹是大家研制出来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研制出来的,绝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所以不希望新闻界这样宣传我。
他的爱国之心,他的报国之志,他的传奇经历,他的科学精神,都值得大书特书,都极有新闻价值,因而曾有许多人想去采访他,写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也都被他谢绝了。就是偶尔见到报刊上一两篇颂扬他的文章,他也马上给作者和报社打招呼“到此为止”。(《中华儿女》2005年8期)他还多次表示: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上)老科学家这种虚怀若谷、淡然面对荣誉的精神,使我不由想起太史公的一句名言:“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钱老不仅淡然荣誉,而且淡泊物质利益。单位要给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未看,就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至于题词留念、为人写序、参加鉴定会、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出国考察、兼任名誉顾问、名誉教授这些可以名利双收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更是一概推辞。因为,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一是他对这些事情看得很淡,二是他要静下心来,抓紧一切时间,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专心工作。这才是他的最大乐趣,也是他毕生的不懈追求。所以,直到去世之前,已近百岁高龄的钱老,还一直没有停止前进探索的步伐,还在密切关注着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关注着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关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如今,钱老驾鹤西去,巨星陨落,斯人虽逝,精神长存。我们要学习他的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学习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学习他谦虚谨慎,有功不居的宽广胸怀;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始终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要像钱老那样,自强不息,发奋努力,冲破名缰利锁的羁绊,走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把心劲把能耐都用在事业上,以不蹉跎岁月,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