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惠民
添彩和谐郑州
郑歌《下一节课》获奖
打造中国版《歌舞青春》
新角色很有挑战性
小角色做好大文章
《康百万》 戏里戏外都精彩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周末戏曲大舞台”公益演出61场
文化惠民
添彩和谐郑州
观众演员亲如一家演出团体锻炼队伍

文化惠民

添彩和谐郑州

■本报记者 李 颖 文 李 焱 实习生 徐宗福 图

自今年4月25日启动以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周末戏曲大舞台”由政府买单、院团承办,在绿城广场公益演出61场,全市6万观众受惠。11月21日,活动完美谢幕。

周末相约戏曲舞台

11月21日下午,老时间、老地方,绿城广场如期响起了梆子声,戏迷们乐呵呵地从郑州市的四面八方赶来,欣赏来自郑州市豫剧院的艺术家带来的折子戏专场。

为了让市民免费看戏,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设立“周末戏曲大舞台”,并列入2009年为民“十大实事”的内容之一。

4月25日,“周末戏曲大舞台”正式开锣。半年多的时间里,荥阳市豫剧团、登封市豫剧团、新密市豫剧团、中牟县豫剧团、郑州市豫剧院、郑州市曲剧团、巩义市豫剧团、新郑市豫剧团等8家演出团体,每周末和市民相约绿城广场,演出经典戏曲节目。

观众演员亲如一家

市文化局局长阎铁成告诉记者,为了真正把好事办好,“周末戏曲大舞台”在细节上做了不少文章:演出日程表被放大后张贴在演出舞台两侧,啥时候演出、谁来演、演什么等一目了然;每周三之前,郑州文化网详细介绍演出相关信息,帮助市民了解剧情和演员。

每到周末,绿城广场上都聚满了等着看戏的群众,这群忠实的戏迷已成为绿城广场一道风景。

他们从自己家搬来了小板凳,耐心候场,等演出团体到了,有胆大的还会到后台和演员拉拉家常。炎炎夏日,有的戏迷自掏腰包买来水、冰糕、饮料等送到后台,给演员解暑降温。有时演出中途遭遇大雨,演员们来不及收拾乐器、道具,不少戏迷跑上台来帮忙,之后又守在演员所乘车辆的周围,等雨停之后继续观看。

半年多下来,“周末戏曲大舞台”已经培养出固定观众群,家住南阳路粮食社区的王大爷深情地说:“戏曲大舞台让我们一家老少过足了戏瘾,每个周末我和老伴都坐儿子的车、带孙子一起来广场看,看不够。”

演出团体锻炼队伍

有了戏迷捧场,演出团体更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春天到冬天,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坚持演出。

8家演出团体有一个共识:把在绿城广场的演出当作不可或缺的展示机会。他们纷纷拿出代表性的剧目,将最高的演出水平和最佳的演出阵容奉献给市民:《老子·儿子·弦子》《大祭桩》《卷席筒》《姑苏遗恨》《大义夫人》《泪洒相思地》《包青天》《三娘教子》《打碗记》《杨门女将》……这些剧目都是各团的压箱之作,整个活动下来,艺术院团共为市民奉献了39台经典戏曲剧目。

郑州市豫剧院为“周末戏曲大舞台”献演了16场,有经典大戏也有折子戏专场,副院长彭是说:“这样近距离面对观众、相对开放式的广场演出,对演员也是一种锻炼。”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文化,除“周末戏曲大舞台”之外,郑州市还举办了“绿色周末”走进校园和“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活动。截至目前,“绿色周末”已走进7所院校,近1.5万名学子观看了经典豫剧、曲剧剧目;“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在全市也演出了98场。这三项活动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了文化惠民。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