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专 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多措激励知识产权创造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郑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马培民 岳朝辉

2007年5月,郑州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两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先行,知识产权兴市”的理念,突出发明创造,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健全服务平台,强化管理协调,打造特色亮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各项创建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合力推动知识产权工作

我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建设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生态型、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及年度重点工作之中。创建期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专门批示:“要落实好专利申请、管理和保护制度,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标准化。”市长赵建才要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年均增长幅度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多次研究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并组织召开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和示范创建工作会议。市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示范创建工作汇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政策、资金、机构编制等问题。

在领导体制上,我市组建了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知识产权、工商、版权等24个部门为成员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郑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郑州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形成创建工作联动机制。

在激励机制上,市政府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目标,市领导与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签订示范创建工作责任目标任务书,明确职责分工和目标任务,加强管理和督促检查。

在管理体系上,我市结合知识产权工作实际,不断健全知识产权管理网络体系。市知识产权局内设规划发展处、协调管理处、法律事务处、维权援助处四个处室。各县(市)、区全部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30%设立了知识产权工作部门,完善了知识产权制度。为更好地推动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国(郑州)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河南(郑州)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示范创建期间,各县(市)、区共新增专利代理分支机构和网点3个,目前全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已达82家,其中专利代理机构10家,专利代理资格人员106人。

在政策引导上,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的意见》、《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意见》,组织制定了《郑州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首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地方法规——《郑州市专利促进和保护条例》已经郑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河南省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自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市经委、工商局、中小企业局等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郑州市会展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郑州市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市发改委、财政局、知识产权局联合制定了《关于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优势企业评定标准的通知》和《郑州市专利补助和专利技术实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市知识产权局围绕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宣传、人才培养、服务企业、责任追究等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20多个规范性文件,有力地指导了全市知识产权工作。

创建以来,我市通过设立资助资金、出台奖励政策等多项措施,支持专利和驰(著)名商标的产出。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市本级专利专项经费2007年为200万元,2008年为317万元,2009年前8个月达到350万元。目前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三种专利申请的资助标准也分别由2007年的每件800元、500元、3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件2000元、600元、400元,凡在国外申请专利的,每件资助标准由以前的每件1万元增加到2万元。各县(市)区也都出台了资助、奖励和专利实施政策,知识产权专项经费共计1900万元。

二是实施专项奖励。我市规定,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60 万元奖励;获河南省著名商标的,各县市区政府也要给予相应奖励。我市还设立专利奖,对知识产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三是实施名牌战略。我市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同时,不断加强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识)的申报保护工作,全市每年设立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对获得驰名商标和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名牌称号的农产品给予奖励,打造了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农产品。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开展优势培育和“企业服务年”活动等一系列措施,全市专利申请量由2006年的3361件增长到2008年的5845件,年增幅33.6%,其中发明专利1710件,年均增长43%;授权量由2006年的1528件增长至2008年的3979件,年均增幅59.2%。十万人专利拥有量81件。涉外专利的数量快速增长,2007年、2008年申请国外专利分别为6件、16件,年均增长120%。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注册商标19000余件,产生了“宇通”、“红旗渠”、“三全”、“黄金叶”、“少林寺”等11件中国驰名商标,112件河南省著名商标。仅2008年就有65件商标被认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郑州奥星实业有限公司实施的以“好想你”为品牌的名牌战略工程,共申请商标52个,已注册16个;获得授权专利59件,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红枣行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副市长孙金献(中)在市科技局局长王济昌(左)的陪同下参观专利产品

加快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创建期间,我市在机械制造、超硬材料、食品工业等支柱产业领域,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产业集群,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产业的专利技术产业化。春泉暖通公司的CFP中央空调计费系统、华晶公司的HJ-1000型压机合成金刚石等全市6个重点专利产业化项目,发展势头强劲。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中,我市优先支持拥有专利和能够产生专利的项目。如高新区专利技术转移孵化中心以优秀的孵化管理团队及优惠的扶持政策,建立专利项目产业化基地,完善专利技术孵化转移机制,促进专利产业化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专利技术、专利项目的孵化和转移,实现了专利孵化中心与专利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全市还深入实施“商标强企”战略,加大对省、市、(县)区重点工业企业、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优秀民营企业以及重点出口企业的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加大品牌创新力度,积极指导其运用商标战略做大做强。重点对“瑞龙”、“思念”、“双凤”等一批重点企业进行商标知识和政策指导,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我市的“思念”和“瑞龙”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两年来,全市知识产权新增产值623.8亿元,技术交易额共计61.89亿元,专利实施率达27%。培育出了高新区、新郑市和索凌电气、春泉暖通等21家省市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和优势企业。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营造良好社会发展环境的保障。我市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完善保护机制。我市建立了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长效协作机制,省市地企纵向四级联动机制,知识产权、公安、工商等部门横向联合执法机制,六省辖市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会展业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协作机制和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执法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创新保护模式。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重点保护企业绿色通道”,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凡列入绿色通道的重点保护企业,市知识产权局、公安局、商务局提前介入,帮助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和预警机制,主动开展执法宣传培训和信息服务。目前,全市初步确定20余家企业为“绿色通道”重点保护企业。

三是组织专项行动。在市政府领导下,知识产权、工商、版权、文化、公安、法院等部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和“雷雨”、“天网”专利执法活动,为自主创新保驾护航。创建期间,全市共处理专利行政案件134件,核查专利商品9000余件,对数百件价值10余万元的假冒专利商品实施撤柜,查处商标纠纷案件1812件,查缴非法出版物210.82万册(张、盘)。市公安局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案件1168起,市质监局查处知识产权案件1442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知识产权纠纷案件552件,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四是强化规范执法。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我市引入“和谐执法”理念,着重思想教育和引导,既公正、公平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又使双方在案件中自觉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互相宽容,达到侵权人、权利人、政府、社会四满意。2008年具体行政执法行为中,行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均为零。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上半年处理的104起知识产权案件中,引入“和谐执法”观念,全部实施了“零”判决,当事双方都很满意,也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

郑州市知识产权局查处涉嫌专利侵权商品

郑州市首笔专利质押贷款发放现场

倾力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在创建工作中,我市大胆创新,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郑州经验”,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工作效果。

实施专利主体培育计划。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科技局实施了专利主体培育工程,对300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企业建立或升级研发中心,支持企业专利项目产业化。对取得专利权质押贷款的企业,按贷款额度的10%~20%给予经费支持;凡取得10项以上发明专利、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奖励50万元。入选企业优先培育为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先推荐河南省优势企业和国家试点示范企业。力争到2011年,300家企业全部消除零专利,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4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培育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0家,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超百亿元的企业3家。

建立机关、企业、中介“三联共建”制度。我市在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中介服务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加大对专利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政府定期调研企业专利申请和产出情况,切实加强资金扶持,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中介服务机构负责技术咨询、项目评审、技术指导、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知识产权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围绕跨越式发展和创新型郑州建设,我市从2007年起,启动实施了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四个三”工程,即培育3个优势区域、30家优势企业、转化实施30项技术含量高的专利技术、培育3个专利技术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创建期间,共培育知识产权优势区域(企业)21个,其中优势企业16家。全市六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能力大大提升。

大胆探索专利质押贷款。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我市出台了专利权质押贷款服务措施。2007年,市商业银行向郑州春泉暖通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发放了首批专利质押贷款50万元,开辟了企业融资新途径。2008年,市商业银行向索凌电气有限公司发放500万元、光大银行向桑达能源有限公司发放80万元专利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难题。

实施知识产权普及工程。市知识产权局与科技局联合,以科普书屋为平台,开展“新书推介”、“读书节”等多种科普活动。目前投资977万元在全市乡、村、社区、重点企业建设知识产权“科普书屋”116个,每个书屋投放知识产权和科技书籍上万册,并配备电视机、录像机等。

回顾过去,我市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展望未来,建设“三化两型”城市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设创新型郑州的道路上,知识产权事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豪情满怀的知识产权人将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继续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迈进。

郑州市知识产权局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培训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