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5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市妇联工作蓬勃快速发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五年风雨兼程 五年硕果累累
我市妇联工作蓬勃快速发展

和着郑州市快速发展的节拍,郑州市妇联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郑州市妇女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妇联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

这五年,是全市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是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妇女发展条件更加优越、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是全市广大妇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五年;是全市各级妇女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实现新发展的五年。

五年来,我市妇女事业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辉煌的发展。

经济建设

妇女也是“一把好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让广大妇女生活好才是“硬道理”。五年来,妇联培训了38万农村妇女;帮助城镇妇女就业创业,25万多人受益……五年来,我市妇联一直把握机遇,引领着全市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

他们在农村妇女中深化“双学双比”活动,以实施“巾帼科技星火工程”、“巾帼信用致富工程”为抓手,首次实现了郑州市妇联直接面向乡镇拨专款用于农村妇女培训,并通过创业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素质讲座等多种形式,培训农村妇女38万人,为农村妇女发放小额信贷累计2500多万元,帮助她们提升增收致富能力。

同时,在全市着力打造173个巾帼科技培训基地、170个示范基地、46个市级以上“巾帼示范村”,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在城镇妇女中,妇联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以“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就业创业服务竞赛”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城镇女职工岗位练兵、岗位奉献、岗位成才,全市100多个市级以上“巾帼文明岗”成为“以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的旗帜和榜样。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面向城镇下岗、失业、无业女性,我市妇联实施“妇女创业促进行动”,通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及女性创业报告会、培育创业就业培训及实践基地、发放巾帼创业贷款、评选“优秀创业女性”等形式,帮助妇女实现创业就业,累计受益妇女25万多人次,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讲诚信的女企业家脱颖而出。

维权体系

为妇女儿童建起“保护伞”

妇女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需要法律的保护,妇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构筑起了社会化的妇女儿童维权体系,给我市的妇女儿童建立起了温暖的“保护伞”。

维权,从源头做起,针对新时期妇女儿童维权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妇联组织出主意、当参谋、做桥梁,真实反映出妇女儿童的愿望和要求,大力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进决策层、进党校、进高校、进社会,积极参与有关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协助党委政府抓好《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推动实施郑州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营造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社会法制环境。

同时不断地加大维权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妇联干部人民陪审员、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员、维权志愿者三支队伍,构建咨询投诉、司法保护、普法宣传和妇女帮教四大网络,创立家暴庇护中心,推行家庭平安代表制。

为了方便妇女和儿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市妇联还开设了网上妇女维权信箱,建立了12338等妇女维权热线14 条、法律援助中心13个、法律援助工作站223个,推动查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重大典型案件40余起;各级妇联共接待妇女信访案件近6000起、7860人次,结案率均为98%以上。

同时,我市妇联还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平安郑州”建设,有效发挥了妇联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特殊作用;加大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的牵头协调力度,协助政府推动“两规划”实施步入依法行政的轨道,基本实现中期目标并顺利通过上级验收。

妇联还特别的关爱弱势群体,千方百计地协调各方力量为妇女儿童排忧解难,通过组织女企业家与贫困妇女、致富女能手与计生贫困户“手拉手”结对帮扶以及“送温暖、献爱心”、“计生三结合”等活动,向贫困妇女传递温暖;深入实施“春蕾计划”和“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推广“春暖行动”、“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等经验,实施女童保护和教育等公益项目,共向社会各界筹措救助款近400万元,在全市建立3所爱心学校、6个春蕾班、14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使3万名贫困儿童和1万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救助,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精神文明

全市遍开“文明之花”

.

3

物质丰富了,精神文明建设也要加强,这些年来,我市妇联一直倡导和谐,引导着全市妇女全面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遍开“精神文明之花”。

精神文明建设,家庭是一个个小的“细胞”,郑州市妇联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推进 “文明卫生家庭”、“环保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廉洁家庭”等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利用“三八”节、母亲节等节日,广泛开展百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家庭才艺展示大赛、“春之晖”文艺比赛暨电视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提高群众参与度,满足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榜样的力量,自然可以影响更多的人,妇联还在全市选树先进妇女典型,充分发挥优秀妇女典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广大妇女进一步增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共评选出市级以上十佳母亲50名、优秀母亲150余名、“三八”红旗手285人、“三八”红旗集体147个、优秀打工妹107名以及区级以上文明家庭69.9万户,涌现出“中国十大女杰”王玉荣、胡大白、任长霞、陈艳芳等一大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女性楷模。

如何推进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渠道?妇联也下了一番工夫:广泛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全市共建立各类家长学校近2000所,6所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优秀和示范家长学校;大力发展家庭教育讲师团队伍,共开展各类家庭教育报告会400多场,受益家长20余万人。经过这些努力,“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理念在广大家庭中逐步形成。

自身建设

严于律己 不断进步

要想带领全市妇女共同为跨越式发展作贡献,妇联自身的建设就不容忽视。五年来,郑州市妇联不断强基固本,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加强自身建设,妇联组织网络是基础,五年来,我市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原则,巩固传统组织,拓宽工作领域,强化组织功能,全面开展“强基固本”工程,乡、村两级妇女组织组建率均达到100%,县以上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组建率达到99%以上,村“两委”女干部配备率达到100%,在新经济组织中建立妇女组织106个,建立市级妇女研究及联谊组织6个,进一步拓展了活动阵地,增强了妇女工作合力。

同时积极开展妇联基层组织“十百千”示范创建活动、“以城带乡帮扶工程”,配合党委政府推进农村“4+2”工作法,组织市、县两级共243个妇女组织与农村妇代会进行结对帮扶。

加强妇联自身建设,人才是保障。几年来,我市十分注重妇联干部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全市妇联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培训妇联干部和各级各类妇女干部2.4万余人次;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着力抓好妇联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了妇联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妇联干部在新形势下创新工作的能力。

实践为“地基”,理论是“图纸”。妇联还不断地加强妇女理论研究,成立了郑州市妇女·社会性别研究会,成功举办了四届妇女发展论坛,面向全市积极开展各种调研、征文活动,提升了我市妇女理论研究的水平。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蓬勃发展,五年来,我市妇女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妇女工作硕果累累:妇女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结构得到改善,全市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达到186.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3.1%;妇女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和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覆盖率达38%;妇女参政议政程度稳步提高,一大批优秀女性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我市四大领导班子中均配备有女干部,配备率为100%,12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83.3%,全市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为46.8%和47.7%,市级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分别达到103人和148人,全市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女性比重达到26%,女性在各层次政治生活中参与社会民主管理的力量不断壮大……

回顾五年来我市妇女事业的发展,我们深切地感到,我市妇女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级妇联和全市广大妇女共同奋斗的结果。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可贵。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妇女工作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科学发展,是指导妇女工作开拓创新的强大动力;坚持围绕中心,是将妇女事业融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的重要途径;坚持提升素质,是引领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服务妇女,是履行妇联组织神圣使命的基本宗旨;坚持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是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妇女切身利益的有力保障。

辉煌的岁月留下了奋斗的足迹,神圣的使命召唤着我们奋勇前进。伴随着郑州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新发展,妇联工作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市妇联将满怀信心和豪情,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开创我市妇女工作的新局面,团结动员全市妇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郑州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创新型、生态型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