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3版:要闻*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明天去哪儿找劳动力?
“落叶贺卡”迎新年
广州死亡甲流患儿被弃水沟
武汉火车站
掀起红盖头
长沙车展
第四次“陈江会”21日现台中
10年后出门就上“公交船”
水电气涨价勿“伤及”百姓
评价学生素质视力“占一席”
霍山19人疑因透析染丙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明天去哪儿找劳动力?
专家建议调整生育政策规避人口红利枯竭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国的人口红利到底能“红”多久?又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对此,权威专家纷纷答疑解惑开“良方”。

人口红利制造“中国奇迹”?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研究员分析说,人口红利“红”在低成本,30多年来,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最大动力除了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外,就是人口红利。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处在人口红利期的中国,每年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1000万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为拉动购房需求和储蓄积累提供了强大动力。

红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吗?

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姆荒”“民工荒”并未引起我们的警觉,而在专家眼里,却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

“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上海市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说,“‘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其间,初级工薪资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减弱。”

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结论,2009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2.35%的峰值,而后下降。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负担呈累进式的人口负债期。

如何规避枯竭的负效应?

短短1个月内,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纷纷公开表态,就如何规避人口红利转为人口负债时产生的负效应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建议一:人口生育政策调整。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调整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是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建议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蔡昉说:“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

建议三: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蔡昉认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应对人口红利枯竭的一项措施,我国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未完全做实个人账户,农民工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社会保障制度,而这两项改革都会降低未来的养老负担率。据新华社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