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13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展专项整治 净化文化市场
新面貌 新风尚 新产业 新农民
亲民爱民成为政府主旋律
两项目获科技部扶持
帮扶工程温暖居民心
文化广场活动丰富多彩
流动党员校街共建启动
排查安全隐患保平安
传承绝技
领航者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传承绝技
迫于生计学手艺

传承绝技

记者 王思俊

“魏老先生,‘猴加官’将去台湾展览!”在嵩山南路紫荆小区,魏义民戴着老花镜,正在给一只泥猴的脸上彩。

“猴加官”作为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品,将于12月中旬随“中原文化宝岛行”在台湾展览。听到这个消息,魏义民心情十分激动。

迫于生计学手艺

“会手艺的人是巧要饭,我当初为混碗饭吃,学的这门手艺。”魏义民,南阳市郊区北辛店人,今年82岁,不满周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和两个哥哥与父亲相依为命。14岁那年,跟随一位民间哑巴艺人学习制作和玩耍“猴加官”。他喜爱这门绝技,不到两年就出师了。他把传统工艺中猴子的“官帽”改成京剧人物中的脸谱,使流传将近300年的工艺传承下来。

“猴加官”被称为“活泥猴”。“猴”和“侯” 是谐音,“猴加官”寓意官上加官。古代唱戏开场前,演员向观众请安行礼,由演员戴假面具穿红袍﹑皂靴,拿着“天官赐福”﹑“指日高升”﹑“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向观众庆贺。

忙于工作丢手艺

“我喜爱这手艺,有30多年没有摆弄。”魏义民指着一个个脸谱,这是关公,这是窦尔敦,这是姜维,这个是周仓。

魏义民1949年参军,先后参加过建设成渝铁路和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开坦克、开汽车,完成了不少急难险重任务。1955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安排在郑州市公交公司,开了25年的公交车。“那时候年轻,思想红、干劲足,上进心强,没时间摆弄手艺。”他说。

不甘寂寞重拾手艺

1980年,魏义民退休了,看电视、打扑克,总觉得没意思。于是,他和老伴商量,重拾手艺制作“猴加官”。他用胶泥做成猴头猴脸和京剧脸谱,老伴调颜料、剪布条、扎毛发。

“猴加官”做成后,他到开封相国寺设摊,老伴在郑州森林公园摆摊。每个卖10元,短短3天时间,卖出去了200多个。

2004年,河南省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魏义民积极申报。2005年,“猴加官”注册商标获得国家专利。2007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荣获“猴加官”金奖。2008年,确定为省级保护项目。今年,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猴加官”在全国堪称绝技,魏义民为国之绝技第一人。“我真希望这门绝技,不要在我这儿断线失传。”他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