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中牟县东南10公里处有个古城村,村边有座古城遗址,相传是古代的“箜篌城”。最近,历史学者对这一古城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中国第一个乐神“师延”及其后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并缔造了中华民族的“音乐之声”。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篇东汉时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诗中的“箜篌”经专家考证,是一种起始于我国的古老的弹弦乐器。
《太平寰宇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
“箜篌城”,应该是古代集中制造箜篌这种乐器的城池。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
经实地考察,现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的确有座古城,现在名字叫韩寺镇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镇。村前有古城河环绕,桥前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
2009年8月,郑州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张诚和考古工作者对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箜篌城遗址的夯土层考证后认为,应属商代遗存。
《太平寰宇记》中所记载“师延”是何许人也?翻阅中国古代典籍,叫“师延”的人很多。
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华民族1000个第一》中“第一位乐神宗祖师延”一节记载:“黄帝乐师师延,掌管着朝廷的音乐歌舞。他演奏的技艺十分高绝,吹玉律,可使天神俱为之降。臣民听其音乐,能知国家大事,能判凶吉。人皆称之为乐神。”
中国第一位乐神黄帝乐师师延是最早被称为“师延”的人。
在《王子年拾遗记》中,专门立出“师延”一个章节,其中写道:“师延者,殷之乐工也。自庖皇以来,其世遵此职。至师延精述阴阳,晓明象纬,终莫测其为人。世载辽绝,而或出或隐。在轩辕之世,为司乐之官。及乎殷时,总修三皇五帝之乐。”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从黄帝时代历经夏朝和殷商,都有叫“师延”的,而且从事的职业一样,都是乐官。
据郑州大学历史文学院教授张诚考证,多次在史书中出现的“师延”其实是一个家族的名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在上古时代,“师延”家族历朝历代都世袭“乐官”这个职务。
《姓氏考略》云:“古者掌乐之官曰师,因以为氏。”“师”是商周时的音乐官名,其后代以官名“师”为姓,尊“师延”为先祖,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乐师师旷、师涓都是师延的后代。
在司马迁《史记·乐书》中,记载了卫国乐师师涓、晋国乐师师旷一起讨论师延为商纣王作“靡靡之音”的故事。说卫灵公去晋国,途中驻扎在濮水上游(商纣王时乐师师延投水处)半夜听到了一种没听到的曲子,叫师涓记录下来,到晋国后弹给晋平公听,晋国乐师师旷听出来是师延为纣王作的靡靡之音,认为这是不祥之音,断不可奏。
文献中说的“昔师延在此造箜篌,以悦灵公”就是指这件事。这个“昔”字,应该理解为黄帝时代到殷商时期。
《中华民族1000个第一》中这样说:“黄帝乐师师延,始造九弦琴弹之,可引得百花争艳,万兽来朝。琴音激扬,地动山摇。琴音宛转,百鸟起舞。”这里的“九弦琴”就指箜篌,箜篌是黄帝乐师师延始造。
通过实地考察分析,郑州大学张诚教授认为,中国音乐鼻祖师延活动的地域,大致在河南的中部和北部。
中牟县地名工作者肖自才认为,有文献这样记载:“昔师延居此造箜篌,以悦灵公”。“居”和“在”,一字之差,然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也就是说,师延可能是以制造箜篌而得名的“箜篌城”中人。
郑州大学副教授陈隆文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
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师延”及师姓的祖居地,也应在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
曾经是“师延”、“师姓”乐师长期生活、活动的音乐圣地,数千年后,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中原笛派杰出代表”、笛箫演奏家、作曲家孔建华及不少在中国音乐界享有盛誉的演奏家,这其间是否有着机缘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