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4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各方专家解惑曹操高陵
巩义宋陵大遗址保护规划启动
中原大舞台
河南男排期待主场开门红
凯蒂当选WCBA第四周MVP
足协公布新转会条例
河南女排周六客战江苏
新年万人长跑今日鸣枪
航体转让协议昨日签约
图片新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各方专家解惑曹操高陵
省文物局召开说明会

上月27日,省文物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安阳西高穴东汉大墓被认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新闻媒体、网友们的热议,其中不乏学者、社会人士的质疑。为此,省文物局昨日在我市召开“曹操高陵考古发现说明会”,就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逐一解答。

国家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杜金鹏,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朱绍侯,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河南省文物考古所研究员郝本性,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韩国河,曹操墓考古队领队潘伟斌等共6位专家出席昨天的会议,详细介绍了曹操高陵的发现、论证过程,并就质疑的焦点一一回应。

考古发现历经多次论证

据孙新民介绍,经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于2008年12月12日,开始对安阳西高穴被盗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至2009年12月下旬,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前后历经一年时间。

在发掘前期,即2009年4月6日和2009年6月4日,省文物局曾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方案进行论证;在发掘后期,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11月9日、2009年12月13日前后两次邀请有关专家对考古成果进行论证。先后参加论证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科研单位的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体质人类学相关专家。

孙新民说,考古学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工作,需要多学科参与研究,其结果需要综合研究认定。这次曹操高陵的认定是综合了考古成果和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分别从文献记载、墓地位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人骨鉴定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证,报请国家文物局同意后,由省文物局向社会予以公布。

最新发现将分阶段公布

孙新民介绍说,曹操墓的加固措施还不到位,再加上出于文物保护方面的要求,目前无法向更多人展示墓穴现场,不过,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省文物局会分阶段公布最新考古发现。

关于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和墓葬保护问题,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和文物保护的需要,也已初步制订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继续加强考古力量,加大专家咨询力度,在做好现有发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以探明西高穴墓地的规模、布局等;运用现代科技与手段,开展出土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最大化地提取历史信息。

据悉,目前,国家文物局已将曹操高陵的发掘成果上报国务院。 本报记者 秦 华

现场:专家释疑五大焦点

近几日,关于安阳曹操墓的真伪问题争议很大,专家们就质疑的几个焦点问题给予回应。

焦点一:西高穴村是否符合历史记载

专家回应:关于曹操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已有专家明确指出这是一种民间传说,一些文学作品也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关于曹操墓的地理位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死前曾颁布《遗令》,称其死后要:“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与西门豹祠相近。”作为纪传体国别史的《三国志》,其可信度显然高于文学作品。

近年来,河北、河南两省文物部门先后征集到了后赵建武六年的勒柱石刻和后赵建武十一年的鲁潜墓志,前者提到了西门豹祠殿基,后者记录了曹操墓与鲁潜墓的相对位置。两件文物的面世,使有关学者将曹操墓的具体位置推定在了安阳县安丰乡及其与河北省交界的漳河一带,因此,在地理位置上,墓穴发现地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符合上述推定。

焦点二:为什么不是“魏武帝”

专家回应:《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曾记载: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其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后晋爵为“魏王”。死后“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曹操之子曹丕称帝之后,追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出土刻铭石牌称“魏武王”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石牌不大可能铭称“魏公”或“魏王”,更不可能称“武皇帝”和“魏武帝”。

焦点三:石牌刻铭等是否可伪造

专家回应: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及“慰项石”数量多达60件,部分已经残缺不全。这类形制、质地的文物应为首次考古发现,也基本未见于传世品之中。除“魏武王”这一谥号外,其他刻铭内容均为随葬用品的名称和数量,种类较多。刻有“魏武王”铭文的同类石牌共有8件,除其中一件是从盗墓分子手中追缴而来的之外,其他7件均为科学发掘出土。

石牌刻铭文字的字体比较统一,均为东汉后期流行的隶书字体,因此,大墓出土、征集刻铭石牌等文字材料文物,从汉字书体特征、铭文体例的角度分析,其年代定在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没有疑问。再从这些文物的形制、制法观察,尤其是从铭刻随葬用品名称所见内容的角度分析,绝无一般现代人可以伪造的可能。

焦点四:人骨标本能否进行DNA鉴定

专家回应:众所周知,现代人类DNA研究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从生物遗传学和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对古代人类遗骸中的DNA进行提取和分析,是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并非十分成熟,因此出土人骨标本的古代人类DNA研究可能会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它取决于两个客观条件:第一,西高大墓出土的男性人骨保存较差,生物遗传学DNA技术能否提取到完整、有效的遗传基因数据,只有在专业实验室的测试之后才能有科学、客观的答案;第二,完全依靠生物遗传学DNA技术来判断该墓男性人骨是否是曹操,还面临一个技术难题,即必须找到确定的曹操后裔,这在目前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焦点五:曹操墓为何未见墓志铭

专家回应:古代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铭一般都是记载墓主传记的文字材料。西高穴大墓没有发现墓志铭是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第一,东汉时期流行墓前立碑,埋入墓中的石刻是不多见的,考古发现更未见典型的墓志铭出土;第二,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有感于汉代立碑之盛祸国殃民,曾专门下过禁碑令,并要求后代对自己的墓茔“不封不树”;第三,这一历史时期,正是墓葬地上石碑到墓中墓志铭的过渡时期,魏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墓志铭葬俗才逐步定型。目前,最早的墓葬墓志铭是发现于山东益都的《刘怀志墓志铭》,其纪年为南朝刘宋的“大明八年”,即公元464年,距曹操死亡的时间相差了大约240余年。因此,曹操墓未见墓志铭属正常现象。

本报记者 秦 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