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新闻让人揪心。一则是北京某高校大二女生被同学杀害在离学校不远的酒店,详情正在调查中;一则是浙江工业大学大三学生杨济源因抓小偷在离学校不足200米的地方被捅伤,不治身亡。(1月3日《南方都市报》)
新年伊始,两个鲜活生命倏忽而逝,让人痛惜。生命最可贵,无论是大二女生被同学杀害,还是大三男生见义勇为牺牲,大学校园的每一起悲怆,都引人警思。
以被害的大二学生为例,她和凶手本是好友,且属于积极向上的校园一族。因此,她们之间的杀戮才更让人困惑。是青春逆反偶然冲破了理智底线导致的极端事件?还是因为利益和爱情带来的仇杀?或许谜底揭开时,理由会很简单。而杀人理由越简单,越琐碎,这样的悲剧也越震撼,越让人唏嘘。更主要的是,这也给大学校园提出了新的命题,对依然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大学生教育,是任重道远的。除了知识灌输,心理辅导、情感疏导以及人际关系的正确引导,同样重要。
相比大二女生的死,大三男生杨济源的死当然让人敬佩,充满了英雄色彩。不过,当人们为死者的见义勇为倾注无限的悲痛和钦敬时,必须要说,抓小偷并非大学生的义务,而是警察的责任。大学生抓小偷,前提是要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当然,这么说也丝毫没有别的意思,因为一个热血青年的嫉恶如仇,足以让所有“事后诸葛”的理性变得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在讴歌为“责任感”牺牲生命的同时,也应倡导每个生命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好好活着。而且,当杨济源用见义勇为的死彰显其“责任感”时,也隐约让人们感到某些部门的“失责”。起码,大学校园频发偷窃事件,学校和治安管理部门难辞其咎。此外,校园安全教育是大学校园的必修课程,如何处理见义勇为和自我避险?看来学校并没有上好这堂课。
菁菁校园,主旋律不应该是悲怆的。大学生之死,怎么说都是悲剧,值得人们去反省警思。 张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