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俊礼 通讯员 克东海 韩伟毅)“一年多来,这个大学生村官我是越当越有滋味。我要把根扎在农村,在农村建功立业。”近日,在上街区委组织部召开的大学生村干部座谈会上,冯沟村的大学生村干部韩霄感慨颇多。和一年前的座谈会相比,40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困惑和迷茫没有了,表现出了更多的自信和成熟。
一年前,韩霄刚刚进入冯沟村,这是一个基础条件差、人际关系复杂的远郊村,就连饮用水也要跑到几里外的水井边去取。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村民们的排斥,韩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娘要的孩子,难受极了。经过上街区委组织部的多次培训和座谈,韩霄对农村工作的特点和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情绪也逐渐稳定下来。他暗下决心,既然来了,就一定要干出些成绩。随后,他开始大量走访村民,尤其重视听取村里种养殖户的意见。正是这一段经历让他的工作打开了局面。
经过走访调研,韩霄发现冯沟村几乎没有水浇地,种粮食收益微薄,他向村两委建议种植耐旱的核桃。他的提议与村两委不谋而合。随后,他们先后到三门峡、卢氏县等地考察并引进了优良的核桃品种,发动了200多户村民种植了350亩核桃,2010年他们还计划再补种200亩。到核桃成熟时,预计产生的收益将超过百万元。
渐渐地,村民们对韩霄的称呼也由原来的“那个大学生”变成了“小韩”,大家不再把他看作外人,而是当成了荣誉村民,甚至还有人提出要给他在村里找个媳妇,希望他在这里安家立业。
据了解,一年时间里,上街区选聘的40名大学生村干部都很快熟悉了村情,与村两委班子配合默契,有的还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东柏社村大学生村干部潘磊运作成立的郑州市鑫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产生收益100多万元,成功流转土地200多亩,并正在借助河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发展科技兴农项目。营坡顶大学生村干部梅孔晖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促使村两委与母校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签订了共建协议,确立了“一个法律援助站、一所新农民培训学校、一家彩虹劳务服务公司”的“一站一校一公司”发展模式,有力地促进了营坡顶的扶贫搬迁和异地安置。